非遗传承

草柳编—省级非遗

文登草编、柳编制作技艺于2013年5月7日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合并更名为“草柳编”。

文登柳编系列产品.jpg

草 编

草编为文登地域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和农家手工业产品。人民利用当地所产的草类,编制各种器具和工艺品。适于草编的用草,草茎光滑,节少,质细而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来的草料先要挑选,梳理整齐,凉晒干湿适度,进行初加工后,方可编制。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再加印装饰纹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

文登的草编织工艺按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山箭草(民间又称“油草”)编等,文登草编以麦秸草、玉米皮、蒲草编最为普遍。按编织物的用途分类,属于用器类的有篓、筐、盒、盘、箱、茶垫、坐垫、箸笼、饭包、笊篱、菜筛、锅盖、扇子、花盆套、纸篓、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属于衣着类的有帽子、鞋子、衣服等,其中帽子有草编礼帽、童帽、斗笠、太阳帽、麻帽种种;草鞋有传统的冬季穿用的“蒲窝”,也有各式拖鞋与凉鞋;衣服有蓑衣、玉米皮凉衫等。家具类的有草屏风等。建筑及室内装饰类有草地毯、灯伞、墙壁装饰纸、草墙纸等。此外还有作为半成品的各种各样的草辫儿。按工艺分类则有编货、砌货、串货、钉货等。

柳 编

柳编制品是文登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这是因为这种工艺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用于编筐编篓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杞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多种。

文登柳编又称条编,年代上溯可达千年。编制传承至今的主要有高村镇沙柳、二甲两个村庄。相传沙柳村最早一柳姓青年闲暇用柳条编制筐、篮、篓、斗,巧夺天工,深受人们喜爱。其后,柳编手艺在当地流传开来。

明末清初,柳编在当地迅速发展,当地群众结伙成组,农闲相聚、伐枝拉条,家族相传、邻里相授、世代沿袭。经过近400年的传承,柳编制品也从原来单一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开始向手工艺品方向转变。看似普通的柳条,经过不同的编织手法,可变成形态各异的艺术产品。

柳编的制作过程大体可分为选料、浸泡、去皮、熏蒸、编织、晾晒等几个基本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手工制作,选料以三伏天的柳条为最佳,这时的柳条刚成熟,质地柔软、韧性强,剥皮容易,颜色发白,最适合做手工编织。

编制手法大致分为:穿、缉、拧、系、编、织、缠、绞。编好的成品,再放入熏室内,用放在容器内点燃的硫磺散发出的烟气熏蒸,大约2小时左右,拿出来晾晒,这些经过熏蒸的柳编产品日后不生虫、不变形、不发霉、不褪色。

后来,人们还采用当地的荮条,编制形状各异的抬筐、粪篓子、菜篓子、车筐、粮囤子、囤底、屋笆等。荮条,学名雪柳,条细长,有韧性,大都生长在山地沟旁、地堰,割下晾干后不用去皮即可编制。编制的筐多为圆形,有深有浅,大小不一。篓有圆、椭圆、扁圆等形状,有的有梁,有的无梁等。另一种是白条编,原料是杞柳。杞柳去皮就成为光洁的白条,故名白条编。

文登高村镇柳编最为有名,是高村镇传统的家庭副业,分布在岭上董家、二甲、沙柳、万家、坤龙邢家等村。产品主要有柳条箱、簸箕、升斗、笸箩、柳条筐、笊篱,粑粑盘、元宝篓、婴儿篮、花篮、针线笸箩、提篮等。造型多为圆、椭圆、方形、长方、菱形等。柳编产品工艺精致,洁白光滑,坚固实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文登草柳编在传统农耕时代,人们只是将其作为普通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历经数代发展与变迁,现在草柳编产品已由生活日用品逐步走向工艺品发展的道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海外,有的成为企业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