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国家级非遗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龙山会.jpg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在胶东,人们崇拜的龙图腾则更加具体化和人性化。这里的龙有名有姓,有父有母,如同常人,那就是“秃尾巴老李”,民间都亲切地称之为李龙爷的传说。

秃尾巴李龙王的故事见之于地方志记载最早的是康熙《文登县志》。其中记述:“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娩,无儿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李。李候其复来,飞刃击之,腾跃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及晴,见冢移山上,墓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后,秃尾龙见,年即丰。每见云雾毕集,土人习而知之。因构祠祀之。后,柘阳寺僧取龙母墓石,风雨大作,雹随之,其大如斗,寺中尽黑气,咫尺不见。周围里许,二麦尽伤,独龙母庙内,花木皆无殃焉。”光绪《文登县志》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龙现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改名曰“回龙山”。清朝袁枚所著的《子不语》记载:“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后数年,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盘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此事陶悔轩方伯为余言之,且云,偶阅《群芳谱》云:‘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郭妇所食之李,乃龙耳也,故感气化而生小龙。”

文登是李龙王的故乡,有关李龙王的神话传说由来已久。据民间相传,大明弘治年间,昌阳山下山东村来了一对讨饭的夫妇,他们是文登柘阳山后郭家人,男子姓李,其妻郭氏,结婚十多年没有生育。这天,天下大雨,雨过天晴,郭氏去河边洗衣服,见河水清澈,忽生口渴之感,便就岸边饮水。此时恰有一条大黑龙从河边游过去,披鳞带角,翻波起浪。郭氏深感恐惧,回来后大病一场便怀有身孕。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郭氏生下一怪胎:浑身乌黑,披鳞带角,腹下四条腿,身后拖着一条长尾巴,活生生就是一条小黑龙。

李老汉见后,以为是妖物,遂把他抱出去扔到昌山荒野里。孩子扔掉了,做娘的十分痛苦,但也非常害怕,只好待在屋里伤心地哭泣。天渐渐黑下来,郭氏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龙王爷对她讲:“我就是三年前你在河边洗衣服时见到的东海龙王,你今天生下的孩子,就是当初怀上的龙种!请你把他抚养成人,将来必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百姓的有用之才,这是上天的安排!”迷迷糊糊中,郭氏就感觉有物在她怀里咂吸乳汁,她睁眼一看,原来是那个被遗弃的小孩子回来了!她与梦联想,高兴得不得了,但又怕李老汉回来碰见,于是就嘱咐孩子吃完奶后赶快藏起来。日复一日,这件事终于被李老汉发觉,李老汉以为这是个不祥之兆,随即决定要寻机除掉这个人头蛇身的怪物。这天晚上,料到小黑龙又要回来吃奶,李老汉就用瓢把灯扣住,手拿镰刀在一旁守候。二更时分,一阵风声过后,便见一怪物钻进妻子怀里。李老汉马上将瓢掀开,只见一条小黑龙尾巴缠绕梁上,其头正拱在妻子怀里吃奶。李老汉一看恼怒不已,拿起镰刀朝黑龙的尾巴砍去,小黑龙痛疼难忍,猛地回头一把将李老汉抓起飞走,扔进了东南大海。

后来,小黑龙变成人形,回到家中,取名“李丕昭”。为补贴家用,李丕昭九岁时便到财主家打工扛活。一天,主人要他去浇园,他却在井台上睡着了,主人很生气,问他为啥不浇园?丕昭说:“今天中午有大雨,不用浇。”主人说:“这样好的天气,我还准备打场呢。”丕昭说:“别打场,天一定下雨!”中午时分,果然下了一场大雨。以后,主人经常问他天气情况,百问百准。主人觉得这个小孩非同一般,就让在京城做官的儿子把他领走并介绍到张天师府上学道。

一天,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的文登人丛兰到张天师府里闲叙,李丕昭端着茶水上来时,丛尚书问他:“你家是哪里?家中有什么人?想不想回家?”李丕昭说:“我家是文登山东村人,家有老母,好几年没回家,很是想念。”丛尚书转脸对天师说:“小李是我的老乡,看我的面子,准他个假吧,让他回家看看母亲。”张天师思忖后说:“好吧,准你两天假,一天去,一天回。”这样,李丕昭回到了老家宋村镇山东村,探望母亲。回京后,他非常感激丛尚书为自己请假省亲之情。

一年后,丛尚书要回家祭祖,李丕昭得知后对丛尚书说:“你回家,我没有别的礼物相送,送把伞给你遮遮阴凉。”但丛尚书并没有收到此物,他闷闷不乐地上轿赶路,一出门,一朵云彩遮住轿子,轿行云随,一直伴送到文登城,丛尚书一下轿走进家门,只听一声霹雳,只见空中云彩消散。丛尚书恍然大悟,原来祥云就是李丕昭送的伞啊。

在众徒里,张天师观李丕昭面相不凡,有龙神之相,待其师满道成后,便引荐给弘治皇帝。弘治皇帝见李丕昭有龙腾云雾、呼风唤雨、雷霆万钧的道法,震惊得目瞪口呆,随即封其为“巡按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之职”,专管江河治理水患之事。从此,李丕昭便被人们称为李龙王。

得到皇封后,秃尾巴李龙王便四处巡视江河湖海,恪尽职守为民办事。

在中国北部有一条大江叫黑龙江,黑龙江那时不叫黑龙江,而叫白龙江。白龙江年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秃尾巴李龙闻讯前来察看,原来江中有一条白蛟在作怪,李龙遂决定为百姓除去这一祸患。李龙见白蛟凶悍异常,很难对付,于是便托梦请求百姓前往助战。按照李龙王的嘱托,百姓们担着饽饽和生石灰齐聚白龙江边,见到江水泛白时就投生石灰,烧杀白蛟。见到江水泛黑时,百姓们就投大饽饽给李龙吃。在百姓的大力帮助下,李龙与白蛟龙大战三天三夜,终于除掉了白蛟龙,占领了白龙江。从此,白龙江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江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为纪念李龙的功德,乡亲们遂将白龙江更名为黑龙江,并刻碑立石江边,亲切地称李龙为老李。

秃尾巴老李对故土山东老乡非常爱护,凡有山东人乘船过江,他都会保佑平安。因此,几百年来,在黑龙江上每每行船或放木排之时,船老大总要先问一声:“船上有没有山东人?”人们随即纷纷回答说:“有!”“有!”“有!”船老大便可放心开船,如果没有,就说什么也不开。

李龙为民办好事的故事很多。相传,昆嵛山下有户人家,老汉叫田五,无儿无女,与老伴相依为命。田五为人忠厚老实,以砍柴为生。一天,田五在砍柴途中,看到一位衣衫褴褛、奄奄一息的男子躺在路边,便忙把他背回家中,并让老伴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米煮了米粥喂给他,男子苏醒后对他说:“我没什么可报答的,就送给你一缸米、一缸面吧。

男子走后,田五看到一条小黑龙钻进自家米缸里,他急忙上前打开缸盖,但里面并没有东西。第二天,田五老伴正为无米无面发愁时,忽然发现米缸、面缸盖凸出,只见米缸、面缸都装满了米面,老两口非常惊讶。晚上,田五梦见自己救过的男子对他说:“我是秃尾巴老李,念你忠厚实诚,特送给你米面。今后你只要过年多蒸些圣虫放在米面缸里,就能米面不愁了。”田五将自己的梦告诉老伴,老伴高兴地说:“这一定是李龙爷在保佑咱们!”从此老两口就年年蒸“圣虫”。

村里人知道这件事后,都争先恐后地学着田五夫妇的样子,年年蒸“圣虫”,祈求自己的生活衣食无忧、年年有余,这个风俗便迅速传播开来并保留至今。

李龙王对母仁孝,人人称颂。当李龙得知母亲病世的消息,伤心欲绝,痛苦不已,遂回家将母亲葬于文登县南柘阳山上。康熙五十三年(1714),李龙王又将母亲的坟墓搬迁到昌阳山安葬。群众见此,遂将昌阳山改名为回龙山。

龙母安葬回龙山后,当地豪绅及父老乡亲们纷纷为李龙王和李龙母修观建庙,“妆演杂剧”,以示庆典。此后,文登知县欧文行文报请登州府、山东府,再由山东府转呈京城各部层层审核复议后报呈皇上。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二十五日,道光皇帝毅然御旨封赠李龙王“溥惠佑民”四字金匾,并“遂列祀典”。

为了纪念李龙和龙母溥惠佑民的恩德,当地百姓在回龙山上举办隆重山会,回龙山会也年复一年更加兴隆。

回龙山顶建有龙母祠,东建有龙母坟。龙母坟红墙环绕,坟上长满迎春、灌木。墓前矗立一块汉白玉石碑,上书“龙母太之墓”。碑旁有一柘树,酷似一把巨伞,树前建有一座香火池。两条甬路直通山下龙王大殿,大殿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大殿顶端竖有一块横匾,上书清道光皇帝“溥惠佑民”四个镏金大字,大厅塑有神龙巨像。神像身披黄绸大蟒,神像前竖立着明弘治皇帝敕封的“五湖四海九江八河总龙王之位”的牌位,左右有雷、闪、风、雨四神相配。院中有一个九尺高的铁香炉。前庭大门两侧有四大把门将军,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子,门外有七尺高的门台,台阶下左右有灯塔一对,旗杆一付。旗杆两旁有两棵本地国槐古树,树枝盘曲而长,人称“盘龙槐”。前面是广场,南端有戏楼一座。山前有甬路,东行至山脚下,是龙母故居,建有大殿,前后两幢,后为龙母住宅,前为龙母庙,庙前是对口戏楼。东面田滋河边建有龙王庙一座,庙前有长五丈、宽三丈的椭圆型水池,红墙围绕,墙壁上塑有八仙之像。这座水池名曰“龙池”,池旁甬路东进西出。由龙王庙、龙池到龙母庙、龙王殿,再到山顶龙母坟、龙母祠,整个建筑长达1.5千米,建筑布局合理,气势恢宏,建工精巧,实属罕见。

回龙山会自农历三月初一开山,当地善男信女和远来赶山会的人前往烧香许愿,做买卖的人上山建货场摆货摊。初二是龙母诞辰日,这一天,方圆百里的群众都来赶山会。山上戏楼演出京戏,各村赶会节目繁多,有开道锣、震天鼓、旗幡队、高跷队、节鞭队、棍棒队、打击乐队、丝竹乐队、高抬阁、龙门楸、骡驮大元宝、耍龙、舞狮子、武松打虎、龙王架、龙母架、金瓜、钺斧、朝天蹬、日月扇等。自清晨开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的表演队伍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回龙山上,活动直到掌灯时分才结束。会外,耍枪弄棒、卖膏药、拉洋片、卖唱说鼓书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初三日至初五日,进行物资交流,远自东北三省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客商赶来做买卖,日用百货、生产资料、穿戴布料和家禽牲畜等一应俱全,饭馆及小食铺也到山上开灶设点……山会规模之大,时为胶东之最。

在百姓心里,每年三月初二是龙母生日,李龙爷必回乡拜母,虔诚的乡亲们便纷纷蒸上大饽饽祭典龙母祈福,上山烧香上供,祈求李龙爷保佑风调雨顺,渔民、船工则要求神龙保佑平安。从明、清到20世纪三十年代,回龙山长年香火不断,游人数万,山会十分兴盛。

   为传承李龙文化,2017年建起回龙山李龙文化民俗园、李龙文化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