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一代完人徐士林的传说(文登区级)

一代完人徐士林的传说于2008年9月28日被列入文登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位300多年前的人物,仍然活在后世人们的心中。特别是在江苏、威海地域经常流传着他的动人故事,这人就是曾被乾隆皇帝誉为“忠孝性成”的江苏巡抚——徐士林。

徐士林,康熙二十三年(1684)出生于文登县爬山后徐家村(今文登区泽头镇徐家村)一个农民家庭。徐士林入私塾后,奋志励学,于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登二甲进士,在京都先后做过宫廷教习、内阁中书、刑部主事、礼部主事、晋员外郎等职务。雍正五年(1727)出任江南安庆知府,雍正十年(1732)转任江苏按察使。乾隆元年(1736)任河南布政使,乾隆五年(1740)秋升任江苏巡抚。乾隆六年(1741)徐士林发现身体不适,就请求退职,回故里照顾老母亲,九月十六日,船行到淮安时不幸病逝。

有关徐士林的传说故事很多。众口讲述最多的是徐士林任朝宫廷教习,曾为皇子皇孙授过课,乾隆皇帝也在其中。他是敢于对皇家抖露师道尊严的第一人。乾隆儿时很贪玩。有一次,乾隆没有默写出一个字,徐士林就罚他跪地。惩罚时间是以一炷香燃完为止。当一炷香燃至三分之一时,皇太后着急了,慌忙出面讲情,徐士林面部严肃地说:“天地之间共两户半人家,一户是玉皇家,一户是孔圣家,皇家只能算半户。不想皇户改籍,皇帝就得贤智。”当香燃至三分之二时,皇后火了,边拉起皇孙边说:“我儿读书是皇帝,不读书也是皇帝,儿呀起来吧。”徐士林毫不示弱,当即回击:“读书乃有道的是明君,不读书是无道的昏君!”皇太后听了一惊,松开了手,让孙子继续跪地。徐士林就是这样地严格要求乾隆读书学习,为他以后执理朝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长大登基执政后,有一次邻国为了挑起事端,看大清国有无能人,于是就用锡料作了一把茶壶,壶肚表层刻有“鍚荼壸”三个字,进贡给大清王朝。就是这三个字,当时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读为“锡茶壶”,只有乾隆皇帝想起当年老师徐士林的教诲,于是就笑着说这三个字读成“yáng tù kūn”,令邻国使者大为惊讶,于是邻国使臣回国禀报说大清王朝的皇帝文武兼备,不可小谞,于是一场战争厮杀由此避免了。

乾隆的爷爷康熙、父亲雍正对徐士林的评价都很高,这除了徐士林知识丰富,学识渊博外,与他的立身行事、道德风范也有很大关系。

在清朝,别的官员(被)任命到省一级任巡抚都得两个月才动身起程,而且带着家眷,阵势壮观场面热烈。徐士林上任巡抚则报请皇上说自己三日即可起程,相比之间何等差距。

徐士林骑着毛驴,穿着便服,到江南这一路上,边走边体察民情,特别老百姓有些急需办的急事,他都当即办理,有些贪官污吏,他都能及时的惩处,史书留下记载。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徐士林在南下途中留下许多佳话,到任后更是有口皆碑。

徐士林初任江苏按察使时,当地奢靡之风盛行,且游手好闲的人也很多。徐士林见此这种不良风气,发出文告,劝说乡绅富贾厉行节俭。

徐士林不事张扬,好深入街头巷尾明察暗访。他任江苏巡抚不久,就留下了微服赴宴的故事。

一天,徐士林来到一家酒楼,酒楼上的人笑他土里土气,有意戏耍他,便让徐士林做首席。徐士林也不推辞,入席的达官贵人们心里都不是滋味,便低声议论,嘲笑他不懂规矩。席上,其中一位有意戏耍徐士林这个外乡人倡导每人喝酒时都要即席赋诗一首以祝雅兴,大家鼓掌响应。他们不慌不忙一个一个唱吟。轮到徐士林时,他不慌不忙吟道:“一步一步上高楼,玉石栏杆冲斗牛,劝君莫笑山东客,代管江南十六州。”全场众人大为震惊,马上全体跪地谢罪,徐士林让他们起来坐定后,倡导今后有客人不必大张旗鼓,铺张浪费,只要八菜一汤就行了。从此,不管官场和民间百姓家中有事都实行俭朴之风,徐士林布衣赴宴的故事也慢慢在民间流传开来。

徐士林善断案。他重调查、重证据,在江南断过无数次大案、疑案,纠正了大批冤、假、错案。任江苏巡抚时,辖官来访,徐士林拿出案例让他们拟断,不厌其烦地告诫他们:断案援用法律条文苛刻严峻,就会伤害和气,激化矛盾;如果过分宽容,就会助长坏人坏事。法律条文就像医生用草药,案件千头万绪,就象病人的经络虚实一样复杂,不善于用药,把药下错了,就会治死人。断案也是这样,执法不当同样也会误杀人命。他曾多次指出:凡是那些卤莽好抓人的人,都不能任用他办案。徐士林任安庆知府时,安徽巡抚程元章非常倚重他,多次委派其处理积压旧案、疑案,“活人无数,而又无一幸免者”。徐士林在刑部任职时,有甲乙两人到塞外伐木,其中乙被树木砸死,主管衙门已审结此案。可是,过了三个月,乙的弟弟以谋杀罪控告甲,甲闻讯逃跑。徐士林认真地分析了案情,对下属说:“当时死者的妻子、儿女没提出疑问,为何三个月后,其弟却又挑起官司?甲逃跑是怕受连累,不是有罪!”经审问,乙弟果然是诬陷。

徐士林任福建汀漳道时,当地人时常结伙争斗杀人,一遇追捕就聚到山中负隅顽抗。有人提议派兵抓捕,徐士林不准,命壮丁分头守住出山的要隘。三天后,估计他们食物已尽,派人进山,善言相劝,讲明道理,晓以利弊。果然像徐士林预见的那样,负隅者一个一个地走出来。事先受害者的家属已隐蔽在道旁,指出为首杀人者,捉住审问,其他人都惊散。从此,杀人犯再也不敢据山抗拒。

徐士林把一生中断过的案子都认真地整理成册。在安徽编辑《守皖谳词》(一)、《守皖谳词》(二),在福建编辑《巡漳谳词》(一)、《巡漳谳词》(二)。现都保存在文登图书馆内,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司法历史资料。

徐士林在3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殚思竭虑,力求为地方百姓减少疾苦与困难。对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事务,他都不避个人安危,仗义执言,大胆行事,提出了“勤以力农”“以实心行实政,谋民事如家事”等主张。在民间还流传他立身端方,勇于向皇帝直谏的故事。

按清朝官场通例,做地方官的,每逢大年都要进贡,献上异珍奇宝以效忠皇上。可是在富庶的江苏为官的徐士林偏偏不理会这件事儿,在任职数年中,他只给皇宫进过一次特殊贡品——《二典三谟要议》五卷。送古典给皇帝提出安邦治国的策略。为此,乾隆皇帝朱批:“赠人以物不如赠人以言也。”一个封建官吏,既能为皇帝赏识器重,又能体察民情,确实难得。所以在正史和正史之外,便流传着许多颂扬他的传奇故事。

徐士林病重两次上奏乞假。第一次,乾隆帝“温旨慰留”。病越来越重,徐士林又上奏曰,江苏要地的治理,事无大小,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即使是精明强干者,尚恐怕一时疏忽,必定有辜负皇上的地方。况且臣母八十有三,已是风烛残年,两年未见老母,想必更加衰老。倘若老母知道我病重,必定牵肠挂肚,不知是何等惨状。我报国之心越切,思母之心越深。读过奏疏,乾隆深受感动,恩准他的请求。徐士林“亟清案牍”,善后政务,扶病返乡。船行至淮安,病大剧,夜间强起,草疏遗表,恭敬地交给使者,便溘然长逝,终年58岁。遗疏传入京师,乾隆帝悲痛万分,动情地对大臣们说:“临终无一言及私,劝朕以优盛危明之心为长治久安之计。此等良臣,方资倚任。及今溘逝,朕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已者也!”下旨“命祀京师贤良祠,赐祭葬”。入京师贤良祠,本来属于王公的礼遇,以巡抚身份入祠者只有两人,而徐士林为其第一人。如此尚不能表达乾隆皇帝的不胜痛惜之情,还亲自为徐士林撰写祭文。“于戏!流芬竹帛(名载史册),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岩廊(在朝廷中树立典范),允矣千秋之茂典。”

 

徐士林还著有《岜山集》等书籍,他书中写有这样的诗句:

乾坤岂是无情物?民社还依至性人。

不有一腔真热血,庙堂未许说经纶。

但使无颜皆可富,若非有骨岂能贫!

双睛不染金银气,才是英雄一辈人。

徐士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为人处世、他的做官原则,他的故事、他的作品,永远是家乡父老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照片 017.jpg

照片 2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