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媳妇饼的传说(文登区级)

媳妇饼的传说于2015年12月30日被列为威海市文登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处胶东半岛的威海市文登区,男婚女嫁办喜事仍然保留着向亲朋好友分媳妇饼的古老习俗,现在也有人称之为喜饼。新娘提前在娘家烙好随嫁妆带来的小饼,由男方一包一包分好,宾朋宴席后随手带走,回家与家人分享品尝。

讨媳妇饼吃有讨吉利的说法。人们讨得了媳妇饼可当场分着吃,俗称“尝媳妇饼”,人们边看热闹,边“尝”媳妇饼,边根据媳妇饼的大小、颜色、厚薄、味道,暗自揣度新娘的脾气、家境、手艺,甚至预测未来小两口的婚后生活前程等。

在文登的婚俗里,前来讨尝媳妇饼的人越多,喜主越高兴,这表明喜主的社会品德好,人缘好,婚礼办得热闹。相反,如果喜主平日四邻不合,办事斤斤计较,品行低下,媳妇饼就是堆在门口也没人前往品尝,婚礼自然就会冷冷清清惹人嘲笑。

打开喜主给亲朋好友提前包好的媳妇饼,可见包内有面食两种,一种碗口大小、一指厚的烙饼,一般四块、六块或八块不等,被称为饼;另一种是小花生米大小的菱形小饼,数量大约为手抓一把左右,被叫做“抓个”,“饼”和“抓个”合在一起,统称为媳妇饼。

两种面食的用料一样,都是用小麦面粉加鸡蛋、花生油和糖调合烙制而成。家境好的,鸡蛋和花生油等“好材料”兑入的会多一些,经济条件差的相对就会兑的少一点。总之,这两种饼材料一样、形状不同而统称为媳妇饼的面食烙好后,颜色焦黄,咬一口,感觉外酥内暄,香甜可口,老少皆宜。

古老的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无人确知这一婚俗起源的具体时间了,但是,这一婚俗的兴起缘由,却有着一段美好的传说。

相传,文登沿海有个无名小岛,岛上住着刘公刘婆一对老夫妻。刘公为人厚道,非常喜欢帮助他人,沿海渔民或行船的商家在海上遇到危险,他必伸手相助,夜里海上多雾,行船难以辨别方向,他们把点亮的油灯放在窗台上彻夜不熄,为行船引航。他们还特意养着一些打鸣响亮的公鸡等禽畜,让雾中行船的人听到动静,躲避岛礁,以保安全。有的船只在海上遇到风浪危险无法返航,他就帮助这些船只拢近小岛,把船上的人领到家里食宿,不求回报。渔民到海上打鱼,行船摇橹和撒网收网,常常在海上因劳累和饥饿返航困难,如果再遇到顶头风,那就非常危险。看到这种情况,刘公总是赶快送面饼给船上的人吃,使行船之人吃了面饼有力气把船摇回岸边。这些渔民回到岸上,都会喜欢地告诉家人,自己多亏遇到了刘公,吃了刘公的面饼才得以化险为夷。久而久之,出海的人们都希望在海上能遇见刘公,遇到刘公就能逢凶化吉,以能吃上刘公的面饼为吉利。这样一来,在海上主动向刘公讨吃面饼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告诉刘公,自己不是饿,而是为了求个吉利,讨个彩头,以求平安。

刘公很理解人们这种心理,但是自己也带不了太多,往往给了前面就没了后面。心地善良的刘公不想让任何一个人失望,这就让他犯了难。刘婆婆知道刘公的心事后,很快想到一个好主意,她把面饼做成了两种,一种大小如初,是为饥饿人准备的。另一种就是把面擀得如韭菜叶儿那样薄,再用菜刀左右切成很多菱形小饼块,她告诉刘公,这样的小饼可以用手抓了分给讨吉利的人,很方便。刘公大喜,从此他随身带着一大一小两种面饼出海,遇到讨吉利的人,就用手抓菱形小饼递过去,遇到饥饿的人,即给大饼充饥。很快渔民讨饼吃的语言也随之改变,讨吉利的人干脆对刘公喊“抓个吃吃”,刘公就抓一把分去,后来,人们干脆就称这种菱形小饼为“抓个”。

过了些年,刘公去世了,沿海渔民对这位品德高尚的老人非常怀念。为纪念他,人们把他居住的这座海上岛屿称之为“刘公岛”。为了把他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美德世代相传,渔民们把刘公曾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的面饼和“抓个”,用于青年男女的结婚喜宴必备的面食。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在这些渔民中间,有一对来自福建的林姓兄弟俩儿,访亲路过文登城,被文登山环水绕的景色吸引,次年,他们在文城东关河边买了一块地,建房定居下来。一天,林家女儿河边洗衣服,被出城踏青的丛氏家族一后生看中,丛氏家族为当地名门望族,后生回家对家人说非林家女不娶。其家人感觉门不当、户不对,但最后还是托媒人前往说亲。林家刚来咋到,能与丛家结亲,也算攀了高枝,便答应了这门亲事,只是家境与丛家没法比。婚期将至,丛家准备八抬大轿迎新娘,按常理,新娘这边至少要陪送八盒子(箱)嫁妆才相符。林家没有绫罗绸缎陪嫁,也没有金银珠宝盒子。没有八大盒子嫁妆会被人笑话的,一家人发了愁,后来他们想起在海边打鱼时,渔家有烙饼和“抓个”做婚宴面食的习俗,全家人赶紧磨麦烙饼烙“抓个”,用其装满一个又一个嫁妆盒子。

大喜之日,前有八抬大轿抬新娘,后面林家配送八大盒嫁妆,一路吹吹打打,风光无限。丛家很满意,林家没有打脸。到了丛家,男方家人打开嫁妆盒子,看见里面盛得都是面饼,不解其意,女方送客的早就准备了解释,便把缘由告诉了对方。丛氏书香门第,上上下下知书达理,一听解释,感觉又新鲜又有道理,同时也想象到林家的难处。一位长者手捻银须,沉吟称妙,说:“抓阁(文登方言个和阁发音一样)好!抓了新娘的闺阁好出阁,饼是圆满吉利!好!好!好!”随着长者连声叫好,前来喝喜酒的亲戚朋友都上前看稀奇,争相品尝,个个赞不绝口,喝彩声一片,喜主喜上眉梢,干脆将饼和“抓个”分给了来喝喜酒的亲朋好友,带回给家人品尝。丛氏家族在文登根粗势大,贺喜的宾朋几乎囊括了全城的名望,“抓个”当天改名“抓阁”,这婚俗传遍全城,从此争相仿效,直至被称为一种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婚俗规矩,一直延续到今天。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乐光供稿)

媳妇饼的传说.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