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仲宾日的传说于2013年12月30日被列入文登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尚书》记载,早在4000多年以前,尧帝曾派遣大臣羲仲来到东夷一带的旸谷调查和总结四时二十四节气的发生规律,并拟定最早的历法,设礼仪祭祀太阳,后人称之为“羲仲宾日”传说。从文登界石镇的旸谷山周边“旸里店”“旸里”“旸里后”等古村名,《尚书·尧典》《文登县志》等文献记载以及民间口授相传的“羲仲宾日”的传说,以及旸谷山考古发掘实物来看,旸谷山是“羲仲宾日”之地有着极大的可能性。2013年11月23日,中国考古专家在文登召开了“文登旸谷山考古发现论证会”,国内权威专家一致认为,旸谷山石棺墓群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遗存(距今5000—4400年),在时代上与尧、舜、禹的传说时代大致相吻合,文登旸谷山及其周边区域可以作为“羲仲宾日”地的重要探索地点。
有关“羲仲宾日”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文登县志》载:“唐虞文登为嵎夷。”文登还有旸谷这个古老的地名。清雍正本《文登县志·卷一》载:“旸谷,在县西北六十里,尧命羲仲宾日处。”《禹贡》《山海经》关于“嵎夷”“旸谷”等史料的记载也证实了这里曾是“尧命羲仲宾日”的圣地。在文登境内的“旸里”“旸谷山”等古地名依稀着羲仲东方宾日文化在这里起源的身影。根据在旸谷山发现的各种历史遗迹遗物证明,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并存的遗址,证实了早在4000年前这一地带就有人类居住,与羲仲宾日的时代相吻合。
羲仲通过白天测量太阳角度,晚上观察天空的星象,确定每年的播种和收割时间,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种植作物,并调查和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的发生规律,并拟定最早的历法,设礼仪祭祀太阳。
尧命羲仲宾日处是中国天文历法的观测起源之地,伴随着旸里店、旸里、旸里后三村及旸谷山名的流传,使人们更加念念不忘上古时代的人们在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创造了至今精确指导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经久不衰的农家历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