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文登药材(文登区级)

文登药材于2008年9月28日被列入文登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中药材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地黄、红花、吴茱萸和栀子等20多种中药材的栽培及加工方法。

文登境内的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据1986年文登县药材公司普查,全县中药材共有1041种,其中植物类880种,动物类141种,矿物类20种。已开发利用309种,常见和常用的有150种,蕴藏量约400万千克。境内的黄芩遍布大小山头,故有“文芩”之称。

1925年,城内“德隆号”杂货店开业,大量收购黄芩外销,全县黄芩总产量达2.013吨。1960年后,从外地引进茯苓、黄芪、人参、怀牛膝等30多个品种进行人工种植。1972年,开始将双花等野生药材变为家种。1974年后,张家产镇口子李村进行系统选育,培育出“文黄11号”黄芪新品种,增产幅度达80%,在烟台地区推广种植,文登成为黄芪生产基地。1971年到1990年,全县每年种植药材30多个品种,面积约为5000亩,年产量达50吨。到2016年,全市黄芪、西洋参发展到2多亩,年产量近200万吨。

文登区地处北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水丰沛,气候温和,十分适宜中药材的种植。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种植黄芪、西洋参等为主的药材生产基地,大幅度地增加了群众收入。

文登在中药材生产上,从选种、选址、种植时间、管理到收获,每一步骤严格精细,因此种出来的药材品质优良,收成的药材均为上品。

对于中药材的加工,也十分讲究。从清洁、去壳、蒸、煮、发汗、晾晒到烘烤,流程严谨,成品形体完整、色泽良好,药材品质得到了良好的保存。

文登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技艺在摸索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制作技艺,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提高。

照片 192.jpg

照片 1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