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文登剪纸(文登区级)

文登剪纸于2008年9月28日被列入文登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登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又称“剪花”。起初是剪窗花,后来发展到门花、顶棚花、面缸花、笸箩花、灯花、鸟兽、人物等。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老百姓用这些剪纸艺术品来美化生活,期望吉庆,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文登的民间剪纸按不同的用途和形式特点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美化生活环境的剪纸:有窗花、墙花、顶棚花、门花、面缸花、笸箩花、灯笼花等;第二大类是装饰民俗活动的剪纸:有喜花、礼花、寿花、供花等;第三大类是结合实用工艺的剪纸:有鞋花、枕头花、儿童虎头帽花、鞋垫花、鸟兽、人物等。

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剪纸是一种民间工艺,在文登各地都有会剪纸的妇女,过去装饰性的手工艺品稀少,擅于女红的家庭妇女就把剪纸当作美化生活、装饰居住、庆贺祈福的物件,从花草鱼虫到牛羊稻谷,从四季风景到人物风情,都成为她们剪刀下的作品。把一张红纸折叠几下,一手持纸,一手握剪,左旋右铰,前进后退,“咔嚓”几下,打开纸张一看,一幅漂亮的剪纸就诞生了。

文登民间剪纸在题材运用方面,出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围绕着“吉祥如意”这些主题内容,剪纸艺人采取或者借用动物、植物和器物的组合,以粗放、象征或谐音的手法,创作出用来表达美好向往和祈福的剪纸作品。流行最广、品种最多的是过年(春节)时的窗花。旧时棂子窗的窗花一般由“窗角花”“窗心”(贴在中心的主图)和散在空隙间的“小花”组成。题材有花鸟鱼虫、小动物、戏曲故事、传说故事、吉祥语组画等,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五福(蝠)庆寿”“鲤鱼串荷花”“喜鹊登梅”等喜庆题材,并剪有“富贵不断头”等图案做花边装饰。

门笺,又称“挂钱”,是过年(春节)贴在门楣上的装饰剪纸。也有的贴在窗上、迎壁墙上和橱门、墙窝子、箱柜抽斗、粮囤、水缸、井、牲口槽、小车、纺车、织机、大农具、柱子、大树上。

正月十五元宵节,许多花灯都用剪纸装饰,俗称“灯花”。节日间挂在大门上的是“喜”字灯,影壁墙上挂的是“福”字灯,孩子们手提玩耍的总名为“花灯”,具体有鲤鱼灯、荷花灯、兔子灯等。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农村人家多剪龙、蛇贴门上、窗上、猪栏上、鸡窝上,俗信可避病灾。大龙小龙,活龙活现,昭示着大地复苏。

纸斗花,又称“斗子花”“笸箩云子”,是装饰自制纸器的剪纸,文登流行最广也最有特色。纸斗,又称“面斗子”,用纸浆在陶器或木模上成型,干后里外裱糊白纸,再用青(黑)色剪纸作装饰,成品用以盛米盛面,剪纸图案常是蝴蝶戏牡丹、两旁配对称的坐猫。笸萝,形式多种多样,共有两类:一类带盖的,在别处叫大盒子、小盒子、席头盒子,文登、荣成叫“笸箩”。当地风俗,女子出嫁,陪嫁品中必有大小笸萝数对。新婚三日回门,名为“站九”。站九后回婆家,要带大小两对笸萝,装盛面食,招待亲邻,因此制作笸萝的习俗历来兴盛,经久不衰。这种笸萝分底与盖两部分,底用纸壳制作,方形圆角,盖口也用纸壳为料,顶部用席子作成鼓腔形状。整体三分之二部分用花纸裱糊,三分之一部分为前脸,用白纸裱出,用青(黑)色剪纸作装饰。大笸萝代衣箱用,一般长100厘米,高60厘米,前脸上部饰大幅剪纸凤凰戏牡丹,下饰鲤鱼串荷花,中间两虎相向,对着一盆枝繁叶茂的花儿,盖口处饰长条连续花纹剪纸,名叫“笸萝边子”或“笸萝云子”,底部也用一围云子为饰。另一类笸萝,用纸浆成型,无盖,其中矮浅的一种名叫“摆摆笸萝”,多用于盛针线、糖果等。成型裱糊后,用剪纸作装饰,有的贴在外面,有的贴在内里壁壳与底部,图案有花卉、禽鸟、走兽、戏曲人物、吉祥图案等。

喜花,是指结婚礼仪中的各种剪纸。流行最广的是剪双喜字,周围饰以龙凤图案。分别贴新房窗上和陪嫁箱柜上,覆盖在陪嫁的一双面盆上。

文登沿海渔民和内地农民有着不同的风俗,剪纸的内容也不一样。渔家女人喜欢剪一个“顺”字,希望男人出海打鱼一帆风顺。剪的龙、鱼、虾、蟹等,也表达了她们企盼海上渔猎丰收的寓意。

文登民间盛行祭奠“李龙爷”习俗,家家户户都喜欢用剪纸来表达对李龙爷的喜爱,祈盼着它能添财纳福。

在文登,老人祝寿、孩子满月、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里,都离不开剪纸的点缀。

文登民间剪纸随着经济的发展,剪纸的艺术风格在传统基础上也有所创新。由文化艺人不断挖掘整理、传承发展。

1959年,文登县政府文化科组织人员下乡挖掘搜集民间剪纸,1962年,共搜集了2000余件剪纸作品,经过整理,选出200余件举办了一次剪纸展览。

新剪纸强调表现一定主题思想和时代风貌,既带有较浓的传统风格,又融进了一定的绘画因素。1959年后,文登在全国各报刊杂志发表剪纸作品共500余幅。1978年,文化馆美术组创作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广阔天地》等,在山东省剪纸作品展览中展出受到高度评价。张友汉的《喂鹅》《选种》,在《小学生剪纸图样》中发表。栾业礼和邹立友合作的《天福山》,在烟台地区美术展览中展出。栾业礼的《百花齐放》等13幅作品,收入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烟台剪纸集》;张友汉的一组《爱科学》(6幅)在《山东儿童》上发表;《颂歌》在山东省庆祝建党60周年美术展览中展出,在《支部生活》上发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山东画报》上发表。1982年,栾业礼的《丰收》(12幅)在山东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展出后,参加了1983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张友汉的《乡村的孩子》(9幅)在《山东文学》月刊发表。1983年,栾业礼和王培兰合作的《责任制带来农家乐》(6幅)、张友汉的《赶春汛》参加了全国工艺美展和8省联展。1986年,张友汉的《滩是金·水是银》在山东省第二届科普美术展览中获二等奖,李长生的《科学养兔,扶贫致富》获三等奖。1987年,栾业礼和董志强合作的《为国争光》、张友汉的《狮子舞》《吉庆志》参加了25省市剪纸联展。栾业礼的《田园卫士》(12幅)、《农家盛开科技花》(12幅)、《科教电影赛神财》(12幅)先后分别在山东省第一、二、三届科普美展中获一等奖,其中《田园卫士》和《科教电影赛神财》还被选送中国美术馆展出。

进入2000年以后,民间剪纸技艺整体提升,剪纸艺术形式更加广泛,实用性更强,用剪纸美化环境,装点生活,突出政治,繁荣经济等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代代民间剪纸传人引领着剪纸业的航标,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使文登剪纸技艺世代相传。

_DSC2038.jpg

_DSC20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