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婚嫁习俗于2015年12月30日被列为威海市文登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婚嫁为人生之大事,古往今来,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极为重视。在文登,男婚女嫁既保持着古代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礼仪,又体现出文登地域淳厚浓郁的传统习俗。在上述六礼的基础上,还多出“过礼、烤拖拖、离娘肉、婚宴、进洞房、闹洞房、回门、拜见舅姑”等礼仪。
纳彩,是婚聘第一礼,即男方父母托媒向中意的女方家表达求婚之意。
旧时婚姻多是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恋爱。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若看上哪家姑娘,家长就开始托媒到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同意婚事,男方才能去女方表露求婚心意。
古代纳彩所带礼物为雁。一是因为人们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洋北阻”,顺乎阴阳往来;二是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以雁为礼表达求婚之诚意。
新社会,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也需媒人,只是在婚礼上做新婚之证,以表达延续传统婚嫁之风。
问名,是六礼中第二礼,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女方姓名以及生辰八字,请人根据双方的出生年月生辰八字等项,推算出双方的“命”是否相合,如果相合就接着进行后面的步骤,不合即为“相冲”。所谓“相冲”,主要指双方的属相、天干、地支以及生辰八字等方面相互冲突。如,文登地域“相冲”的口诀是: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锉,猪猴不到头。金鸡怕玉犬,兔龙泪交流。一旦属相相克,其他条件再好也不干。如果属相相合还要看双方的“命”是否相合,即根据双方各自出生的年月日时所属的天干、地支为依据构成的金命、木命、水命、火命、土命,按照“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原则,推算出双方是相合还是相冲。至于生辰八字,也讲究“六合六冲”。“六合”是寅亥、卯戊、辰未、戌未、巳申、子丑;“六冲”是寅申、卯酉、子戊、丑未、辰戌、己亥。以上这些都符合要求,就算过了问名关。
纳吉,就是将问吉的结果通知对方。这一礼俗唐代叫“报婚书”,近代称“换帖”,现代叫“订婚”。纳吉时,男方要备礼到女方家,双方互换婚书,表示婚约达成。旧时男方备礼是雁,到近代逐渐演变为耳坠、戒指等饰物。
纳征,亦称“下聘礼”。即完婚前男家向女方家送彩礼。财礼的数量和品质视家境的贫富而定。在古代行聘时,男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排队送至女家,女方协助将礼品摆开,供女家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下彩礼毕,婚约正式成立。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请期,俗称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旧时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议。其程序是请读书人卜得吉日,再将日期及迎娶事项写成帖,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见,故称“请期”,也称定日子。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称为“备嫁”。
过礼,是在迎娶之前还要进行迎亲“过礼”的仪式。过礼多在上午进行。礼品数量不限,但必须是双数。必备礼品为活鹅一对,代雁;酒一坛;衣服、首饰、衣料;喜饼、大盘点心;喜果、干鲜各四盘,多为枣、栗子、花生、桂圆,取吉祥寓意;茶叶,取“三茶六礼”之意。
亲迎,是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娶媳妇”,它是婚嫁礼仪的中心环节。
到了娶亲之日,一般都是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吉日的早晨全家都吃饺子,称之为“上轿的饺子”,而轿夫吃的则是大米饭。迎亲两顶轿子一虚一实,前实后虚,去的时候男的要坐女的轿子,称之“压轿”。设有仪仗和乐队,仪仗人人都要披红挂彩,伴随着新郎的“雅轿”和“花轿”沿途吹吹打打来到女家。
婚嫁吉日一早,女方按礼数打发新娘上“花轿”,跟随新郎去往男家。娶亲回程时,男方轿在前,女方轿在后,途中花轿不能落轿,而且要赶在吉日吉时到达夫家。
烤拖拖,实际上就是“跨火盆”,是文登地域最古老的传统习俗。当新娘来到,鞭炮齐鸣之后,新娘下轿还要经过一道道礼数,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跨火盆”,女傧相搀扶着头顶红盖头的新娘跨过专设的火盆,踏上红毡。寓意“烤性”,即烤磨新娘的性情,使其新娘脾气变得温顺无暴。接下来的程序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后新郎用红绸牵着新娘入洞房,吃合卺饭,也就是现在的喝交杯酒,谓之“合卺”。吃饭的筷子必须用新郎从女方家带回的那两双。合卺饭是老板鱼一盘,谓之“相伴到老”;豆腐一盘,谓之“富福有余”;蜊子一盘,谓之“早生贵子”;陪菜一盘,粘糕一盘,谓之“日子过得步步高”;点心莲子一盘,谓之“子孙满堂”;宽幅面汤两碗,谓之“财宝川流不息,金银滚滚”。将新娘的盖头扔在正屋房顶上,筷子要收好。等到成婚第三天将盖头取下和筷子卷在一起,将来盖新房时挂在脊椽上为房神定位。
离娘肉,男子娶亲时,要带上几十千克的猪肉给女方家,此肉称为“礼肉”或“离娘肉”。这是数十种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离娘肉选择十分有讲究,一般为新鲜的生猪肋条肉或猪后腿。肉块以有六根肋骨为最好,以求吉利。若送猪后腿,必须是整猪腿赠送,不能切开。这叫“有腿去,有腿回”,表示两家以后将常来常往。
婚宴。婚礼设宴是一种庆贺形式,对送礼者也是一种答谢。无论在饭庄设宴,还是在家摆席,都按传统成规,席次要依礼而行。由于中国传统观念强调男女有别,一般宴席都分男女分席而坐。未成年的孩子不分男女随家长一同就坐。文登人坐席,最早的是六人席、八人席,后来兴圆桌九人席,又出现十人席。十人席一直沿袭至今。席的类别大致可分:贵宾席,如邀请来的娶亲人员(娶亲太太、送亲太太、娶亲客官、送亲客官)、有功名的人、社会名流等,按官位大小及社会威望安排桌次、座次。新亲席,男家招待女家主婚人及家庭成员,有男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员作陪。近亲席,指父系的近本家、姑姑家、母亲的姥姥家、姨家、表亲家等来宾单开席。朋情席,根据来宾的情况,按长幼次序安排桌席,长者为上,幼者为下依次而坐。席间,本家要挨桌谢席。新郎、新娘一般也要敬酒、布菜,说客气话。
进洞房。新娘被送入洞房后,还要经过“坐帐”“撒帐”,吃“子孙饺子”“同牢”“合卺”“结发”等仪式。
新娘进洞房后,朝着喜神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过去坐帐要三天,新娘不下炕。现在象征性坐一坐即可。“撒帐”就是在新娘的床上撒上红枣、花生、栗子,边撒边念叨早生贵子。吃“子孙饺子”就是新郎、新娘在洞房里,由“全福人”喂没煮熟的饺子吃,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肯定回答:“生(与生孩子同音)!”“同牢”,古人的结婚仪式中有“同牢”之举。就是新郎与新娘同吃一块肉(很可能这块肉放在一个碗里),以表示共同生活的开始。“合卺”,新婚夫妻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此俗起于上古。本用葫芦一剖为二,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妻共饮,表示以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现在人们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结发”,本来指束发,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地结扎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别剪一绺头发用彩线扎在一起做信物的。后世把原配夫妻称作“结发夫妻”。
闹洞房,俗称“看媳妇”。结婚当晚,亲友不论老幼都可来闹洞房。闹洞房,新房房门紧闭,闹房者要高唱闹房诗,直到守门人满意才开。入房后,还要去取预先摆在床上的物件,由闹房者结合物品内容唱赞诗,逐件取完后才能看新人。然后要求新郎、新娘表演戏谑性节目,以增加新婚的欢乐、热闹的气氛,这是婚礼的最高潮。
拜见舅姑,对新娘来说,是婚后成妇的第一道大礼。在过去称舅姑,就是现在的公婆。结婚后第三天一早,新娘结束坐帐,先给公婆及长辈叩头请安。请安后婆婆交给她一把掏灰耙让其在锅灶里掏灰三次,每掏一次婆婆在旁边说赞语:“一掏金,二掏银,三掏聚宝盆。”寓意公婆要把做饭的活交给新媳妇,勤劳过好日子。随后女傧相伴新郎、新娘到宗祠叩祭拜祖,然后往族中长者家中叩拜,此即“拜祖”。拜完祖,事先约定的村邻好友来搬请吃饭,谓之“搬三日”。
回门。婚嫁最后一道程序是“回门”,就是婚礼过后男方择日送新娘到娘家回拜。因为多选择农历初六、初九之日成行,故也称之“站九”。从娘家回来时,要带“抓果”(斜角小块面果),分赠给有关系和看媳妇的人,目的是博得众人的称许。稍后几天,娘家的父母必须到女儿家探望一次,叫“望出息”,意思是盼望女儿在婆家有出息,实则是了解女儿家的情况和密切亲家之间的关系。婚后的头几年,出阁的女儿有长住娘家的习惯,从而又产生了回婆家过节的习俗,即所谓“管节”,如“七夕”“冬至”等节都得回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