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文登古石刻(文登区级)

文登古石刻于2008年9月28日被列入文登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刻泛指镌刻有文字、图案的碑碣等石制品或摩崖石壁。在书法领域,也有把镌刻后,原来无意作为书法流传的称为“石刻”,一般不表书者姓名,三国六朝以前多为;而有意作为书法流传的称为“刻石”,隋唐以后多为,通常标刻书者姓名。

中国的石刻起始于战国时期,汉代以后,石刻家族越来越大,石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是保存文字持续时间长久的方式之一,也是我们了解历史信息最可靠的真实史料。

文登的古石刻面积庞大,刻字之多及其刻石内容和书法艺术是国内少见的珍贵文物。每一个石刻承载着一段历史,记载着一个典故,记录着时代的嬗变和每个时代的文化,同时彰显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艺术魅力。

文登古石刻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呈现多种元素,刻字艺术手法和字体变化丰富多彩。有在石碑、墙体石上镌刻,有在风景秀丽的山石峭壁上,有在佛寺道观住处,还有的在公园廊柱、亭阁、海岛或边境线上。

在文登,石刻集中且众多保存完好的地方是昆嵛山。如东汉建初石刻,东汉永康石刻;唐代无染禅院碑;宋代麻姑梳妆阁碑铭,姑余大仙并翻修殿碑铭,宋太平兴国四年碑等;金代李太守题九龙池诗石刻、龙泉寺碑、甘泉寺石刻、梵云院碑记、全真庵(神清观)十六绝并序、文登县昆嵛山紫金峰东华庵全真社之记等;元代重建玄都宫记、重修烟霞洞七真殿记、大东华宫紫府洞记、东华宫玉皇阁记、契遇庵石刻、重修香岩禅院碑记、重修清凉寺记、重修文山秦庙记、重修柘阳院记、智政和尚塔铭、紫府洞诏文碑等。明代,提督学政邵贤玉虚观题壁石刻、黄岩彭汝贤烟霞纪游石刻、万历圣旨碑、重修甘泉寺碑记、大圣寺重修碑记、重建岳姑山茶房记、太上日用经等。

到清代,石刻更多。如烟霞洞听子规歌石刻、昆嵛山朝阳庵高峰法师影坛志铭、重修烟霞洞神清宫记、游宁海余姑山烟霞洞、麻姑堂记、罗汉庵摩崖石刻、重修抱龙庵碑记、重修友松庵碑记、重修文山庙记等达70余处。

在昆嵛山众多石刻中最靓丽的要数是圣经山《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其刻石高5米,长1.5米,阳面阴刻有5000余经卷文字,是国内罕见的大型道教摩崖刻石。刻石内容和书法艺术在国内也极为少见。2006年,圣经山摩崖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嵛山石刻重点表现在圣经山上。圣经山朝阳洞西,相对的两块石崖之上,刻有“洞天”“福地”四个大字。“洞天”刻在圣经山半腰险要的石峡东壁上,“福地”则刻在“洞天”之西近百米处横卧着的巨石上,字径均为1米左右,楷书之体,风格粗壮豪放。圣经山上还有“众仙坟”“圣泉”“道祖露”“混元殿”“东华洞”等其他石刻。圣经山中的紫金峰前东华宫,是道家活动主要宫观,因此石刻碑记相对其他地方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华帝君碑石刻,记述着道教全真派有关事迹。

东华宫是道教全真派在昆嵛山较早而又较大的宫观。历代几经修葺,殿阁恢宏,碑碣林立。其中以赵孟、张仲寿、邓文元撰写的“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李真人道行碑”等闻名于世。现在保存下来的圣经山的山门石阙完好,正面刻有“东华紫府洞天之门”背面刻有“至大元年十方道众打造”并有石狮两对,石洞一个,洞西石崖上刻有“天门”二字,字径1米多,洞崖之顶,有白玉台,台上有玉皇阁台角石刻龙头等比较完整。

位于圣经山东麓,崮头集村西北的罗汉山半坡上,有一块摩崖石,高4.9米,宽5.8米,上面刻有100余个文字的诗文,内容是:“王天谁使凿悬崖,片片奇峰手自栽。我来还寻旧路径,此日偏觉眼界开。登山问天天不语,只许云日常徘徊。狂呼酒吞巨垒缶,不知那个是尘埃。大笔如椽惊鬼神,纵言书向碧索堆。山灵笑我我不顾,日暮松间睡惭回。”这段刻字苍劲流畅,应该是酒后所言,字后落款为“元素子书并镌”。元素子,字太乙。清雍正年间靖海狂生。这首诗文至今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太上老子道德经石刻(田杨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