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方言于2011年11月15日被列入文登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登方言较普通话有很大差异。追根溯源,一是来自东方沿海一隅,二是文登人的朴实、憨厚、说话直言快语流露出特有的语言风格,造就了特定的地域语言文化与普通话的明显差异。其特色鲜明,早为国内外语言界专家学者们所瞩目。
文登境内方圆8600余平方千米,辖属各乡镇文登话基本一致。只有南北沿海几个镇口音有所少许差异。原文城镇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志》记载,文登方言就是通过对原文城镇口音来展示文登话的特色。文登方言产生的年代无从考证。
文登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词汇上有很大区别。如普通话说玉米,文登方言叫棒棒;普通话叫土豆,文登话叫地蛋子;普通话叫太阳,文登话叫日头;普通话叫毛毛虫,文登话叫波刺毛;普通话叫蜘蛛,文登话叫猎猎猪;蚯蚓,文登方言叫曲蛇;麻雀,文登话叫家雀;螳螂,文登话叫刀螂;后足,文登话叫脚后跟;膝盖,文登话叫脖棱盖;腋下,文登话叫夹着窝;下颌,文登话叫下巴壳子;眉毛,文登话叫眼睫毛;蝌蚪,文登话叫咯咯荡儿;青蛙,文登话叫张了歪子;蟾蜍,文登话叫嘴疤子;泥鳅,文登话叫泥里钻,泥里狗子;蚂蚁,文登话叫贼子;知了,文登话叫截流或马猴;娶媳妇,文登话叫将媳妇;真漂亮,文登话叫真俊;姑娘结婚,文登话叫出门子;老人去世,文登话加他走了;奶奶,文登话叫婆;大伯,文登话叫叫垛备;吃饭,文登话叫哈饭;早餐,文登话叫吃遮伏;香皂文登话叫胰子;手电筒,文登话叫电霸子;骗人,文登话叫熊人;疙瘩汤,文登话叫叫咸煮等。
文登独特的方言色彩,特别表现在语音上。还体现在它的儿化韵风格色彩差异上。儿化韵的韵律特征在风格色彩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对非儿化词的临时儿化,或者是在儿化和非儿化两种形式并存的情况下,在针对表达时选择了儿化之后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而言的。文登方言中儿化色彩非常明显,在语中表现突出,例如语中“下班儿、撒气儿、唱歌儿、走道儿、喝水儿、看图儿、弄么儿(做什么)”等等。这些儿化词并不是用来区别意义或是区别词性,也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只是语气的一个标志而已。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这类儿化词的“儿”比较自由,常常可以随意替换,我们往往头说“儿”,写在纸上的时候却把它省了,为的是省事。这些词即使发音不儿化,也不至于影响表义,说明其所表意义十分虚化。儿化是一种较自由的、表现力很强的语言描绘表情手段,它可以依据不同的语言条件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文登话中有表示喜欢的心情:当意儿(可爱)、这孩子挂肉儿的(胖嘟嘟);有表示亲切、温和的态度:久儿(很久)没来了?前儿(前天)回家了。
文登方言的语法跟普通话大同小异,但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却有着浓重的地方特色,这也是文登地域文化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