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文登大鼓(文登区级)

文登大鼓于2008年9月28日被列入文登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地方传统曲艺项目中,有一种以文登土话为唱腔的表演形式“文登大鼓”。“文登大鼓”用现代流行说法叫做原生态,它的演绎特点是朴实、口语化、夹叙、夹议、夹唱,有进有出,有唱有说。它是根据“盲人调”创作演化而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清代中叶,烟台境内流行着一种叫做“盲人调”或“瞎子说书”的鼓曲艺术形式,因为它伴奏的乐器是书鼓、三弦,所以也叫“大鼓”。

初期的“盲人调”只是由一些简单的农家小曲组成。后来,黄县(今龙口市)有个叫丁武臣的盲艺人,在“盲人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渔号、山歌以及民歌等音调,创出了一种音调高亢、起伏、婉转的头腔和一些具有叙述性的新调,发展为具有主曲和插曲体的说唱形式。到了清康熙之后,东北的“靠山调”“满洲转”以及京津的京韵大鼓、两河大鼓、京剧、梆子、落子等纷纷传入胶东,当地说书艺人不断吸收发展,至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用它来说新书,影响进一步扩大,遂定名为“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以流行地域之分大致有三路。流传于文登地域的“胶东大鼓”加上文登地方特色的“大鼓”叫做“文登大鼓”。

“文登大鼓”演唱范围遍布全县每一个村队,50年代时,演唱组能有10余个,受县文化馆领导(后归文化局领导),每个演唱组大体上分有3到5人组成,有男有女,分组搭配,分角色来演唱。演唱的内容很丰富,语言用我们当地的土话,很接地气,男女老少都喜欢。演唱的形式有唱有说,形式非常灵活。由于盲人宣传队活动频繁,时间长了,一般的曲调老百姓都能哼上两句。

“文登大鼓”的主要唱腔,有“三大腔”。即“起腔”“二板”“平腔”“快板”和“落腔”等形式。“三大腔”是胶东大鼓较早的唱腔之一。由三大句唱腔组成,节奏宽阔,音域宽广,大起大落,可以无限地延长,富有粗犷、高亢、婉转的山歌风味;“起腔”是开篇唱腔,一般由上下两句唱词组成,节奏平稳、悠长、抒情、委婉;“二板”是在“起腔”之后“平腔”之前的唱腔,也由上下两句组成,唱法与“起腔”略同,起连接作用;“平腔”是文登大鼓的主要唱腔,以上下两句反复演唱,节奏平稳、流畅、富有口语化和较强的叙述性;“快板”,老人们也叫“流水”和“贯口板”,有板无眼一板贯底,速度快,情绪紧张热烈,用在全篇故事的高潮部分,全篇的结尾处也往往采用欢快、热烈的快板;“落腔”一般用在各段落之间和全篇故事的结束之处,干脆、利落的一种叫做“煞头”,婉转、花哨的一种,叫做“花落腔”。

文登大鼓由于众多地域特点,群众喜闻乐见,一直流传至今,在文登艺术团演出的节目中始终还保留着它的地位。愿文登大鼓这一传统曲艺瑰宝能够世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文登大鼓    文登大鼓现场照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