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制作技艺于2017年12月20日被列为威海市文登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弦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悠长。由于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地域环境的差异,近千年来,无论从用材、外观的制作,还是音色的演化和演奏技巧的发展,三弦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门类众多、各有所长、各具特点的局面。
三弦,又称“弦子”,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扁圆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中演奏。三弦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是传统戏曲伴奏乐器“三大件”之一。
三弦因有三根丝弦而得名。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风俗影响,三弦历来有多种形制,大致可归为大、小两种。文登三弦沿用的是传统的大三弦乐器。
传统三弦全长约122厘米,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又称琴鼓、鼓子或鼓头,多呈扁椭圆形,状似龟盘,也有扁圆形或扁长方形的。琴鼓长22厘米—25厘米、宽20厘米—22厘米、厚9厘米,由鼓框和蟒皮构成。鼓框用四块(长短各二)硬重的花梨、红木、紫檀或乌木拼接胶粘制成,以老红木为佳,上下开有装入琴杆的方孔,两面锉出坡口,倒去硬棱,蒙以蟒皮或合成膜料,以大蟒中段皮面青花白地者为最好,皮膜经剪裁、润湿、缝竹棍,蒙皮时用浓稠的鱼胶粘合,经垫双板、绑麻绳、砸楔子等过程,要多次进行砸、揉、烙,胶牢以后四周坡口锯一小槽,嵌入竹片或骨片为饰。琴头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上部多为扁铲形,顶端较宽并向后呈弧形弯曲,其上雕刻花纹或镶嵌骨饰,也有上部为如意形、雕饰大顶花,下部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弦轴呈圆锥体,用红木、花梨等比琴杆稍硬木料制成,长13.5厘米,外表刻有麻花形纹饰,轴顶镶嵌骨花为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由指板和背板胶合而成,前平后弧,长80厘米,上端设有山口,指板多用鼓框木料制成,仅厚1.2厘米,表面平滑不设品位,琴杆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方孔之中。琴鼓皮面中央,置一竹制长桥形琴马。琴尾置有道冠(又称“护弦帽”)。间距三条丝弦、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在琴鼓下端,有一菱形木壳(又称爪扣)系弦。
传统三弦的音箱多用蟒蛇皮制作,不仅破坏生态而且造价昂贵。自小爱好乐器的姚秀森老人,为了解决当前蟒皮膜音箱因保护野生动物带来的原料紧缺、发展受限问题,自1994年开始,探索实验利用纤维布涂料形成仿生皮制作民乐音箱,并获得成功,于2003年开始制作仿生皮三弦。姚秀森制作的仿生皮三弦具有发音音质好、使用寿命长、生态环保、成本低廉、可规模化生产等特点,于201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112346.7)。2011年4月12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全国仿生皮京剧乐器鉴定会上,姚秀森制作的三只三弦中,一只被评为优秀,另外两只接近优秀,获得仿生皮三弦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年6月30日,又定做了十一支小三弦为7月份京津沪三地仿生皮伴奏京剧名家演奏会使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演出现场,在全国进行了宣传推广使用。2015年,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登上纽约林肯中心,演出全本京剧《白蛇传》《锁麟囊》。这次演出中,马忠昆为其进行三弦伴奏,他所使用的三弦就是姚秀森制作的仿生皮三弦,京剧仿生皮三弦也因此首次走出国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给予大篇幅报道。姚秀森的仿生皮三弦不仅传承了传统三弦的制作技艺,更将其发展创新,对于保护生态意义深远。姚秀森说,目前他只是以作坊式的方式加工仿生皮,等技术成熟后,打算用现代工业手段做出有立体感的鳞纹仿生皮,并进行广泛推广,让大家手中的三弦都能奏响“绿色”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