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南海祭海(文登区级)

南海祭海于2015年12月20日被列入威海市文登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谷雨时节,南海渔民祭拜大海的习俗世代传承直到今日。

传说祭拜大海就是祭拜东海龙王。龙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吉祥之神。因此人们用祭祀海龙王的方式来祈求龙王保佑海上渔民们捕鱼能平安和丰收,代代祭海,久之就成为民间的一种信仰习俗。谷雨祭海活动也成为渔民们虔诚祭拜大海的盛典。

每年谷雨节的早晨6点钟,浩浩荡荡的祭祀人群抬着贡品,敲锣打鼓来到海边沙滩上,他们面朝大海,放上四大方桌并联一起,铺上桌布,摆上繁多的贡品。其中,必有一个巨型的大枣悖悖,周围压有九十九个小枣悖悖,寓意龙王和渔民百福百寿,大家共同发财。百福上坐着海神娘娘,寓意保佑渔民出入平安,鱼虾满仓。其余地方各摆放一头披红戴花的整头猪,整只羊和其他贡品。祭拜开始时,供桌两边燃放鞭炮,锣鼓齐鸣,海螺号角吹起,穿红衣服的、蓝衣服的民间艺人扭动着腰肢,挥动着彩扇翩翩起舞,热闹非凡。

锣鼓、号声停止后,全场人群沸腾声也慢慢静下来,正式的祭拜开始,桌前一排渔民高手举香,站立于铁板烧制的长方形的香炉前,一叩三拜,表情凝重,虔诚不亚于祭拜先祖。待排排的渔民们祭拜仪式结束,欢庆的锣鼓,海洋鱼号表演,十鼓组合大型渔家大鼓表演继续开始,大型仿海洋生物形象秧歌表演等也轮番上演。

祭拜完的部分贡品,渔民们用船抛入海中,不少渔民摇起制板,争相抢起贡品,意为抢头彩。抢到的,热烈欢呼,似乎一年的好运已经来到;没抢到的,脸色阴沉,舶板越滑越远,直至人少的海边登岸。

南海祭海,主要祭海、祭船、祭海神(海神包括海龙王海神娘娘),其主旨是祭祀海神娘娘。传说海神娘娘生于公元1405年,一生佑海福民,行善积德。传说,南海边有个前岛村,曾有个渔民出海捕鱼,夜晚迷失方向,正慌乱时,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子,手执一盏明灯,一直指引他安全回到岸边。这个渔民就认定救自己的那个手执明灯的红衣女子就是海神娘娘。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海神娘娘在人们心中鲜活起来。海神娘娘不仅活在了渔民的心中,同时也活在了沿海所有乡民的心中。由此可见,南海祭海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体现了一种信仰。他们从心里相信只要虔诚祭拜,海神就可以保护渔民出入平安,鱼虾满仓,还保乡民五谷丰登。

每年的谷雨节,祭海是南海人,尤其是渔民及渔业公司的头等大事。相信祭海人在祭海过程中,不仅包含虔诚祈求海神满足夙愿,同时也怀着虔诚的心及用丰厚的贡品表达着对海神娘娘的感恩之情。

IMG_60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