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梳、篦子制作技艺于2015年12月20日被列入威海市文登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登高村镇坤龙邢家村,自清朝以来世代传承家庭手工制品——木梳和竹篦子。据村里80多岁资深梳篦老人讲,300多年前邢姓人首开尝试制作木梳和竹篦子先河。起初,只是地少人口多的困难户为养家糊口所做的一项补助性家庭副业。做好的梳篦子,自己拿到附近集市去试卖,结果很受农民欢迎。因为那时农村生产力低下,卫生条件差,男女老少整日劳作,却无处洗澡。木梳和篦子的出现,适应了广大农民梳头和刮头垢的卫生需要,集市梳篦需求量日渐扩大,于是村里做梳篦子的家庭作坊逐渐多起来。与此相适应,外出赶集卖梳篦的人也多起来。经过世代传承,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梳篦品种逐步趋向多样化,系列化,质量、品相不断提高,产品销售地由胶东地区扩展到中原及东北三省。村中涌现出许多割(音gǎ)梳、做篦子、勒篦子(皆女性)能手,形成梳篦产业,从而造就了极具特色的梳篦村——坤龙邢家。
制作木梳、篦子是手艺活,工序多,工艺要求高,所以整个制作过程离不开标尺,每道工序都要达标卡尺,这是确保木梳、篦子质量品相的根本保证。制梳大小工序有15道,做篦子大小工序有72道。制作者必须具备两整套得心应手的专用制作工具:大锯小锯、大刀木床、大床窄刀、开篾刀、折板、各种铲具、各型推刨、木锉、砂锉、铁锉、标尺、胶锅等。为保证木梳篦子质量、美观、不断齿、不变形,须采用优质原材料。
做木梳,需用直径20厘米以上的梨木、杏木、红枣木。做篦子需用南方新砍伐青竹杆和竹蔑子。做梳的主要工序是先把原木锯成8厘米厚的木饼;再把木饼锯成木梳板,顺丝长15厘米,一边厚1.2厘米;一边厚3毫米,然后梳板刨光、画样、小手锯割锯梳齿、烘干、铁锉剔齿、刨圆梳背、抛光即可。
做篦子的主要工序是:挑选优质竹篾和竹竿料、开蔑子(宽5毫米),两次刮篾子、定厚薄、定宽窄、折篾子(定篦齿长短,挑色归类),用三股线勒蔑子(即篦子雏形),用粗竹竿开篦梁子(长12厘米,宽1.5厘米,厚7毫米),用平板刨子刨平,用木胶把篦齿子(两端装上把头)两面粘上篦梁子,烘干,用扁铲把篦齿四边削薄,用砂锉把篦齿锉尖,用篦齿斜刀削净,用铁锉锉尖篦齿,抛光即可完成。
高村坤龙邢家制作的“老元初”品牌篦子曾风靡一时,产品供不应求。鼎盛时期,全村农闲时节有一半的人(包括参与辅助工序的妇女)从事梳篦制作家庭副业。有的户只做梳不做篦子;有的户只做篦子不做梳;有的人梳篦兼做;有的人既不做梳也不做篦子,专门外出销售,自发形成产供销完整的产业链。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自产自销。外出卖货的人肩挑一副梳篦担子走村串巷叫卖,更多的是赶各地集市摆摊销售。在当时,全村近 500户人家过着农耕与梳篦产业相结合的日子。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民的生活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洗头洗澡替代了篦子刮头;多种多样的塑料梳、牛角梳、檀木梳替代了木梳、篦子,传统的集市梳篦市场日渐萎缩,以至销声匿迹,从业者纷纷歇业。虽然传承了几百年的坤龙邢家的梳篦子产业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它的制作工艺在新兴产业里仍然得到了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