蜢子虾酱的传说于2015年12月20日被列入威海市文登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鲜美无比的蜢子虾酱为文登沿海地域的一个地方特产,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蜢子虾酱的制作过程是沿海渔民经过长期的海洋生活,从实践中反复实验制作出来的。由于蜢子虾酱制作工艺全凭经验进行操作,因此人们用神话传说来渲染它的发端和制作过程,也由此传颂出一段孝道故事。
相传,文登南部沿海很早以前就有人开始利用海水制盐,收入多的盐户不断扩大盐滩,雇用周边村庄的百姓来为他打工生产。
在沿海一个村里,有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为了能娶上媳妇,儿子到海边给大盐户打工,整天在盐滩上劳作,白天黑夜拼命地干,生活很辛苦,只有在年腊月二十八日才能放工回家。
儿子在制盐期间,发现盐滩旁的港沟里时常漂浮着一层像蜢虫一样的东西,它们在水面上来回成群游动。他很好奇,闲暇的时候,就试着用破布或芦苇把它捞取上来,他想试试这种东西是否可以食用。于是,他将捞上来的小蜢虫夹上一点盐粒用海泥包起来,晚上偷偷地放到取暖的芦火中,通过芦火煨熟后,然后放到嘴里尝一尝,顿时感觉味道竟然十分的鲜美。他将煨熟的东西全部吃完,但吃后又担起心来,此物不知如何,生怕它像丁巴鱼那样吃后中毒。他担惊受怕地过了几天,感觉身体没有发生异样,于是断定这种海蜢虫可以吃。他内心暗暗高兴,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多捞一些,等回家过年的时候,捎给年迈的老母亲品尝。于是他就偷偷地开始从港沟里进行捕捞,捞出来之后,就用苇草包好埋在盐堆底下藏着。等到腊月二十八日放工时,他从盐堆里将一包包苇草包着的海蜢虫拿出来,当成给母亲过年的礼物带回了家。母亲打开儿子送给自己的“礼品”,一看是一团正散发着海鲜香气的海酱物,心中十分高兴。老人把它放到锅里蒸熟,品尝一下竟然十分得鲜美,她把剩下的蜢子虾小心地放进坛子里,心想这么好的美味不能独自享用,等家里来了客人拿出来待客,应当很有脸面。过完了大年,儿子又离开家回到海滩上给人继续打工制盐。老母亲每每想念儿子,就拿出盛放海蜢虫的坛子揭开看一看,有时少撒点盐,用筷子搅动几次,每当这时,坛子里就会鲜味十足,香气四溢,老母亲使劲闻着这香味,好像又见到了儿子。
五月的阳光和煦温暖。老母亲把坛子抱到院子里,揭开坛子,用筷子又搅动了几下,老母亲发现,撒了盐后的坛子里香气似乎更浓了,她想到,是不是让阳光晒一晒味道会更好?于是,她就把坛子放在太阳下,边晒边用筷子搅动,果然香气一阵浓于一阵。
古语道,墙里开花墙外香。院子晒坛里的海蜢子的香气飘出了墙外,被村里人闻到,这件事很快传到村里一个大户人家的耳朵里,这个大户不相信一个孤儿寡母的家里会有什么奇异东西,于是他亲自赶去想看个究竟。当他临近老人家门时,一股海鲜的异香飘进鼻里,他迫不及待地一把推开了老太太的家门想看个究竟。老太太见财主登门询问,只好将事情一五一十地道了出来。财主说:“能不能弄点给我回家蒸熟尝一尝?”老太太爽快的答应下来,她从坛子里挖了一些用碗盛着递给老财主。老财主回家做熟一尝,不想食欲大开,根本放不下筷子,很快全都吃光,可他吃了这一顿,还想吃下一顿,怎么办?他要伙计扛了一袋子粮食去跟老太太商量交换。老太太喜出望外,没想到儿子带回家的海蜢子还能换到粮食,就高兴地换给了财主半坛。财主得了半坛海蜢子之后,到处炫耀,说自己家里有美味,亲朋好友闻讯都赶来品尝,大家异口同声赞不绝口,老财主感到脸上无尚荣光。
半坛海蜢子很快就吃完了,老财主只好又打发伙计扛着粮食来换,这次老太太对扛粮食的活计说,告诉东家,这次吃完了,再没有了,不用再来了。伙计回去如实对财主学了老太太的回话,老财主心里闷闷不乐,心想这些吃完了亲朋好友再来吃酒要这道美味怎么办?老财主皱起眉头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主意。于是,他又打发伙计带了十两银子去商量老太太说,既然你儿子会做这种美味,不如让他从盐滩上回家,专门做这种美味,做出来的海猛子我们东家就是第一个大主顾,你儿子挣得一定比在盐滩上给人打工挣得多,这十两银子就算是定金,同意呢,就留下,不同意,就退回去。老太太一听,感觉这是一件不错的好事,于是就让人捎信假说自己病了,需要照料,让儿子从盐滩上回了家。
从此儿子就开始从港沟里捞海蜢虫拌上海盐进行专业腌制,做起盐海蜢子的生意,做得多了,除了供应村里财主,还到集市上卖,家里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不久就娶上了媳妇,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甜甜美美。后来,人们把这种类似陆地上的蜢虫一样的浅海漂游物都叫作海蜢子,将腌制好的海蜢子起名叫“蜢子虾酱”。由于加工能挣钱过好日子,这门手艺也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工艺也不断得到改进,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