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钩 织(文登区级)

钩织于2017年12月20日被列为威海市文登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钩织,通常又被称为“钩针编织”“钩针”或者“钩编”。在中国,钩针编织最早应用在三维立体娃娃上。早期的这种技术操作过程是:首先,将一块织物拉紧在一个框架上,在织物的下面拿着线,一只带有钩子的针插入,向下一起将织物下面的线拉到织物上面,从而形成一个线环,当线环仍然在钩上时,将钩稍稍挪动位置,再次重复前面的插拉操作,使这个线环与第一个线环套在一起,形成一个链形线迹,根据钩织需要,反复串钩,将物品制成。

18世纪末,钩织进一步演变了钩编技法,去掉了织物,直接用线进行编结,这就是当时人们所称的“空中的钩针编织”。钩织一般常用两种针:棒针和钩针。其中棒针有两种:一种是一端有一圆球形物体的棒针,通常用作编织平面织物(即一来一回编织),圆球的作用是阻隔已编织的活结脱出,这种针的长度常为30厘米以上。另一种是两端均尖形的棒针,用途较广,它可以编织平面织物,也可以编织圆形织物(即绕圈编织,亦作回旋编织)。现在又出现了一种环形针,通过连接两根棒针实现对棒针的“加长”,从而能编织更宽的织物。钩针要仔细观察针尖是否光洁、细滑,但是不能太尖以免使钩起的毛线分叉。此外,钩针的弯钩深浅也要适宜,太深则会使毛线不易脱钩,太浅毛线则不易被勾住。

微信图片_2019091714242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