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高村丑秧歌(文登区级)

高村丑秧歌2013年12月30日被列入文登第三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村丑秧歌,历史悠久,地域性强,是高村镇祖辈民间艺人自发组织在街头巷尾演唱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为胶东独具特色的表演剧种。

丑秧歌因演员不着华丽的服饰,只穿普通百姓的日常土俗服装表演故名。还有一种传说是丑秧歌从南方传到我们这里,据说在南方当时是在插秧的季节有演出,所以称为秧歌。传到当地后,许多人认为加上些词唱出来更有宣传作用,于是,逐渐有人编上词,再由各种角色唱出来。因为每场演出中都有一两个丑角,所以就称之为丑秧歌。

高村丑秧歌表演时间一般为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晚上。传统节日时也有活动,如农闲时的七月七,八月十五等。

每次演出的准备工作在春节前一个多月就开始了。高村最多的时候有四个团队演出,因为当时高村分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排练一场丑秧歌,四个区域相互间还有竞争。大年三十晚上是首场演出,每个区域分别在不同方位开演。演出之前演员们排成队,由锣鼓手们敲着“呛叭隆咚呛,呛叭隆咚呛……”的锣鼓点沿街招人观看,并告知在啥地方演出,演出时看看哪个区域的观众多,说明哪区个域的丑秧歌内容丰富,演出精彩,演技吸引人。

丑秧歌表演不需要搭建宽大舞台,只用一高腿大八仙方桌置放在街巷宽阔平地上,演员围着大方桌就可以进行表演。方桌上摆放着手拿小道具,或者温开水,供演员们随时使用。秧歌队员一般8至12人,多者可达20余人。男女各半,老、中、青年人皆可。根据剧情安排男女老少各种角,演员根据剧情人物特点,在面部上稍微化妆成各种角色。如扮演老头儿扎条腰带,拄着拐杖,手里拿一根旱烟袋,年纪真大的嘴上画个假胡须;老太太则戴个老太婆帽子,穿着对襟衣服;丑女抹个红嘴巴,扎个红头绳;丑男则歪戴帽子斜穿衣,或带个墨镜;一般青年男女穿着时兴衣服,手里拿一本书;有时女丑角由男人来扮装,用枕头垫一个大肚子扮作孕妇,用皮球当假乳房……主要是为了增加笑料。

表演时,不用乐队,只是清唱,男女老少一种曲调,音调高低可以根据每一个演员的嗓子可升可降。演唱时都用的是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每板唱段,可以是一个人唱完,也可以是二人或三人对唱,有时每板唱段之间还插入简单的道白,道白虽然只简单几个字,但都很搞笑,很受观众喜欢。每板唱的时间长短一般在2分钟—3分钟,每场根据剧情的多少,一般在20板30板,也就是说这种地方传统小剧每场的演出时间一般在60分钟—90分钟。假如那一场板数较多,那么调节时间的长度关键就在两板唱中间的锣鼓点上(是调节节目时间),此时的锣鼓点短一点就压缩整场节目的时间。最后结束的那一板唱,一般是向观众征求对演出的意见,或告知下一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演出,以便争取有更多的观众到场,达到良好宣传的效果。

丑秧歌,有时剧中女主角手撑精巧漂亮的小雨伞,其他演员手持扇子或手巾等道具,演员们脚踏着锣鼓击打节奏围绕着方桌循环进行,边走边舞,动作齐整,表情夸张,引人入胜。演唱时,全体演员停下来,领唱者开场道白,用舞台京剧腔调高声圆润地道出剧目,并高声领唱一段后,清脆悦耳的锣鼓声马上响起,后面的人接着前人演唱的台词演唱下一段。这样,锣鼓响起,演员再绕着方桌向前走上一圈再唱,演员前后轮流演唱叙述,如此循环反复,直到把整个剧目内容全部表演唱完为止。演唱内容一般为自编的百姓身边好人好事、奇闻异事、乡村爱情、邻里友爱、尊老爱幼等典型人物事件,健康向上节目。

丑秧歌剧本唱词朴实,押韵。如《找女婿》唱段中,老汉唱:“我老汉今年五十三,家住高村东面虎山前,老俩口儿一辈子没有儿,只生下一女名桂莲。”锣鼓响后,老婆婆接着唱:“闺女名叫张桂莲,今年十八还零三天,为娘心里真着急呀,早盼着她能把个好姻缘联。”姑娘唱:“男大当婚女当嫁,桂莲我今年整十八,爹娘为我婚事操碎了心,早早催我找婆家。”锣鼓启奏后,媒婆唱:“媒婆我东家走西家串,一心来把姻缘联,凑合男女来婚配,目的是吃个猪头乐天天。”……唱腔以文登民歌小调和文登大鼓混揉为主旋律,曲调委婉、优美动听,赋予浓郁地方特色。

高村丑秧歌不仅在村中演唱,而且还到周边镇村演出,甚至不少商贾名绅还请到自家商铺或门前演出,并给予一些茶水、糕点招待。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安装上了电视机,再加上政府宣传部门经常送戏下乡,农村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转变,后期演出这种地方秧歌剧时,观看率明显下降,每年演出的场次也逐渐减少。但是,这种传统秧歌剧还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2010年春节,高村镇高村又组织群众演出丑秧歌,再次获得很多观众的好评。

{`1GVUQBWFJ9E02D_O04ZYM.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