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粉条制作技艺(文登区级)

粉条制作技艺于2015年12月20日被列为威海市文登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文登区张家产镇的东汤村,粉条加工历史悠久。据东汤村志及文登县志记载,早在200多年前,东汤村家家户户就开始做粉丝了。东汤村水源丰沛,水质呈碱性,用来加工粉条,口感滑爽筋道,别具风味。

两百多年前,东汤村仅有几十户人家。每到天气变冷时,便开始做粉丝、粉条。过去制作粉条的原材料主要是:串豆、绿豆、小豆等,后来因原料供应不足,东汤人就大胆改良制作技术,用红薯代替豆类,做成了红薯粉条。因有道工序须冷藏,所以,冬天是制作粉条最好的季节。制作工序主要有制作淀粉坨、制作粉芡、搅芡、制作粉条等八大工序。主要生产串豆粉丝、绿豆粉丝、小豆粉丝。粉丝做好后村里的剩余劳力就赶着毛驴,出远门做粉丝买卖。东汤的粉丝口感好,外地人就讨教制作方法。于是,东汤人就在当地做起了粉丝师傅。这些师傅,远者走到青州,据说青州以东的粉丝师傅全是东汤人。在长期的粉条生产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七道工序:

一、首先在原料的选择上要取大小适中的红薯,表面光滑,不能有病虫害,无青头。

二、制作淀粉坨。把红薯用水冲洗干净,放进事先准备好的木头箱子里,用生铁铲刀切成渣滓,再将地瓜渣滓上磨研碎,边磨边加水,直到成浆。院中置大缸,埋于地下,缸口高出地面20厘米,上面挡着箩窗。萝窗用木棍按照一定比例间隔开来,用绳子固定,做成镂空缸盖子,萝窗上面铺上茅子草,缸中放一木桶,桶底下用布缝上,布的密度要适中,作过滤用。桶上面有个木质“头子”,用瓢将磨好的淀粉浆舀进缸中木桶里,用手摇晃,至三四遍,淀粉浆就会顺着滤布流入缸中,沉淀出的水用瓢撇出来,清理残留渣滓,缸里沉淀下来的就是淀粉坨了。

三、制作粉芡。所谓芡,就是按比例,用开水搅拌地瓜淀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引子。

四、搅芡。制好芡后,将芡加入生淀粉坨里,加水搅拌均匀。

五、粉条成型。大锅注水至八成,烧开,锅上架漏粉瓢。过去,漏粉瓢一般离锅60厘米,绳子从房梁上垂下,挂住漏粉瓢,将搅拌好的淀粉浆加入漏粉瓢里,用手不停地按压,粉条就会顺着漏粉瓢的洞眼儿流入锅里。

六、烫煮、定型。用两根木棍迅速将粉条捞出,然后用塑料纸包好,放进地窖里,捂上(冷藏)一夜,这叫“醒粉返浆”。

七、晾晒。经过晾晒,粉条就会很自然地根根顺溜有筋道且不断裂,经过几天晾晒,就成为可以上市的粉条了。

以上为传统的制作粉条的步骤,现在东汤村粉条的生产过程已经由纯手工加工变成机械化生产,但为了保证粉条的传统口感,在工艺方面还是根据传统的老手艺进行了改良。其中最关键的是用独特的打瓢锤,这是东汤村粉条与众不同之处,也是自古至今一直延续的制作技巧。用打瓢锤打击淀粉浆,使之漏桶下的粉条均匀地出来,流向热气腾腾的机械化粉条传送带上的热水池里;然后通过传送带到铁筛子网上,筛子网上方有一排冷水喷头,撒花式地喷洒在传送的粉条上,使之冷却;然后用机器均匀切割粉条,穿送过来的粉条经过机器切割,均匀地流到干净的案台上,手工用木棒撑起一缕缕的粉条,然后放进不锈钢的冷水池里过水。

东汤村粉条是冬日里不可缺少的一道餐桌美食,是文登上百年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制作粉条的工序看似简单,但每道工序繁复。其中有关制作粉条的工艺都是凭借长期以来实践的体会和感觉才能掌握,难于用明确的语言和文字表述。此外,在长期的粉条制作过程中,东汤村人们还总结了丰富的生产工艺经验,如今,已成功通过了食品“QS”认证,成功注册了“汤伯”牌商标,这是一项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