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的由来于2008年9月28日被列入文登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登于北齐天统四年(568)置县,取名于县治东侧的一座小山。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巡视天下,所到之处召集天下文人为其歌功颂德,以示英明。《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秦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刻石颂秦德。……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元和志》记载“黄”即黄县,“腄”即古文登地界。说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威风大震,独尊华夏,于是广巡天下,遍祭天下名山大川,拜祈诸神。东巡一路鞍马劳顿、人困马乏,驻跸山城小驿暂做休息。天明后带随从几人东出城池,见小山一座,依偎于屹然如屏的峰山前怀,独峦耸秀,娟小玲珑,甚是喜爱。信步登高,环顾四周,但见景色不凡,令人陶醉,好大善功的秦始皇闻听此地文人遍布。于是令召文人登此山为其歌功颂德,文山因此得名。后人取“文人登山”之意,名之“文登”。北齐天统四年置县亦取名为“文登县”,延续至今。
为纪念始皇帝登临,齐、宋时即在文山建台,以“召文”名之,也将文登文脉续载铭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召文台时,文登县增生宋人和在《召文台记》中有这样的阐述:“城东北有文山,古名文登山……山上有台,高丈余广倍之,台之北为屋三楹,为游人憩息之所。额曰‘古召文台’,书法苍劲,年代莫可考。”按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时不言有台,则此台为宋以后所建,因秦始皇之遗迹而以召文名之。台之东南隅有文星石,高三尺广尺有五寸,石之前刻魁星像,奇古有神,为万历举人鲍捷来镌石,后刻万历四十二年(1613)知县王一燮发布《培植文脉禁令》谓:“文山乃文邑祖龙民命文运攸关,如有在此取土取石者,罚土千担,树千株。”碑石旧,在台下南墙阴,光绪丙子年训导周荣程移于台上。台之侧银杏三株,左一右二,大数围,高数十丈,枝干皆做虬龙攀拿之势。三树挟台侍立,霜皮如铁,黛色参天,似数千年物,登斯台者摩挲徘徊当不胜盛衰兴废之感云。”
清代以前峰山这里却非同寻常,山上庙宇颇多。据旧志书记载的就有秦庙、娘娘庙、东岳庙、玉皇庙、灵塔庵、碧霞元君庙、八腊庙、三宫庙、吕祖祠等。十几座庙宇星罗棋布于山之阴阳,自置一隅,各不相连。其殿宇恢弘雄伟,层檐高耸,桷楹梓栋,交映生辉。山间茂林修竹,古木参天,晨钟暮鼓,曲径通幽。清乾隆年间,文登知县简青华,赞有“不夜城东第一峰”之名句,赞颂文山之雅。
到了清末,历年久远,诸多摧残,庙宇狼籍,主持无舍,建筑倾圯,山林废毁。沿至民国,战乱频仍,兵匪屯集,民团军、联庄会、杂牌军、伪中队先后盘踞,殿堂楼阁,具遭无妄之灾,几经浩劫,古迹已荡然无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山枯木逢春,人民政府在此大兴土木,先后建起了子弟小学、干部文化补习学校、荣军疗养院、医士学校、党校等。排排建筑,依山叠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树木苍翠,书声朗朗,往日废墟猝然兀立宏伟建筑。时光如水,岁月如烟,昔日荒芜的山野重又生辉。
1982年,文登在此修建了文山公园,同时修通了园林路,打开了文山公园北大门。
1991年,扩建文山公园,重建召文台,以还原文山的历史风貌。5月,在召文台旧址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经过整整两年的建设,1994年5月全部竣工。9月,召文台向游人开放。
文山公园占地3.23公顷,采河北玉石以雕栏,取福建之琉璃而建瓴,移昆嵛山之银杏而植之,整体建筑规模弘畅,气势磅薄,令人震撼,凡见者皆有登临之欲。自山南由60度砌成的71级台级上行,第一个建筑为山门,采用一高两低的传统门楼结构,恢弘大气。山门扁额为1米×2米的整块木板,上书“文山公园”四个苍劲大字,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手迹。
过得山门,赫然耸立着一幅巨大石坊,石坊高10米,宽16米,分主门和东西侧门。四支立柱如四把利剑直刺苍穹,象征着蓬勃向上的文登经济。正面额曰“秦代遗踪”,两侧刻有对联一付:“祖龙驻跸文士登山古县得名自昔始;黔首知书田夫晒字昆嵛佳话至今传。”为中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家于植元撰书。石坊背面为北京著名书法家大康手迹,额曰“文山毓岫”,上联“民丰物阜不夜代长夜”,下联“耕作絃歌文城胜武城”。文登历代被称为文城,自1937年天福山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后,这里又演变为文、武之城。
与钟楼相对应的是文星石亭。亭内矗立着文星石,石高1.8米,宽1米,竖书“文星石”三个篆体字。整石呈柱形,下粗上尖,如萌芽出土,茁壮向上。亭额“文星石亭”为柳清所题,亭内梁描栋画,“岁寒三友”“昆嵛山水”“柳绿荷香”“天外飞石”等彩图栩栩如生。
沿着青石阶登上山顶,一座宏伟高大的建筑兀然矗立于山巅。这就是主题建筑召文台。现在的召文台为台体式建筑,台高21.9米,暗合秦始皇公元前219年君临此地。“召文台”三字为赵朴初先生所书。整个建筑由台基、庙宇和台院组成,四周为汉白玉围栏,飞阁流丹,下临福地,气势恢宏。台最上层为“始皇蜡像馆”,内中陈列着雄视宇内的始皇大帝、丞相李斯、大臣徐福等个个栩栩如生的蜡像。蜡塑为天津泥人张传人杰作。整个画面活灵活现地刻画了秦始皇登山召文的历史情景。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尽管时空转换已相去两千二百多年,但置身此馆,我们仿佛走进时空隧道,重睹天子威仪,领略秦始皇当年聆听文人墨客争颂大秦一统盖世神功的威严神采。
蜡像馆下层为文登学陈列馆。馆内分别陈列着文登历史文化和近现代军政要人、文坛学子事迹。简要地展述了文登的历史文脉概况。
2011年,文登对召文台南大门进行了深化改造,拆除了正门两侧的直立高墙,改造为五级梯田式矮墙,将南面与西面团团围起,并层层栽植花草树木。将正门当年的71级台阶拆除,山门的胸前齐刷刷切直,台阶改由经两边迤逦而上,山门砌有女儿墙,墙上分列着68个城垛,每个城垛下又有一个瞭望孔,站其上犹如登上古城楼,有置身远古之感。
城楼下前怀的壁立处,镌一高8米、宽16米的巨幅石刻雕画,上刻秦始皇君临天下,风骚独领,指点江山,傲视群雄的威武形象,身下琴瑟丝竹,歌舞升平,两侧群臣朝拜,献计献策图像。底层刻有秦始皇车马仪仗奔腾驰进的宏大场景。整个浮雕展现了这位千古一帝的豪迈气概,以及君臣共享太平盛世状况,令人为之溯古而振今之无限遐思。
沿着重修后的召文台南门两侧台阶通道,依次登上台顶,心情豁然开朗。山上飞阁流丹,园苑似锦;山南层峦叠嶂,群峰拱翠,百余风车沿山列阵,勤奋飞旋;东侧峰山巍峨,铁石两塔高耸云端;周围老城新区各式建筑流光溢彩;宽阔公路上铁流奔腾,逐浪向前;远看抱龙长河恰似一条银色巨龙,蜿蜒西去,贯游城区;河上众桥飞架,途通南北;举目长天,清空万里,蓝天把白云衬托得洁白娇艳,条块分明。
召文台作为文登市标志性建筑和重要的人文景观,以其神奇的动人故事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人。登临斯台,美丽的山城文登尽收眼底,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入夜整个城市化为一片灯海,与天上银河交相辉映使人心旷神怡。
重建后的召文台已经接待了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外贵宾,成为来文登观光旅游的中外人士的必临之地,文登的由来也随着召文台的魅力广被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