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谷山”的传说于2011年11月15日被列入文登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旸谷山位于文登界石镇旸里店村北约350米。旸谷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记载:“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文登县志》记载:“唐虞文登为嵎夷。”文登还有旸谷这个古老的地名。清雍正本《文登县志·卷一》记载:“旸谷,在县西北六十里,尧命羲仲宾日处。”《禹贡》《山海经》关于“嵎夷”“旸谷”等史料的记载均证实了这里曾是“尧命羲仲宾日”之地。
历史资料记载的旸谷的传说为考古工作提供了某些佐证。1976年以来,在昆嵛山北麓旸里店村北旸谷山上(海拔113.2米)的地表下,屡屡发现石匣状小坑。坑很小,长仅1米左右,宽、深仅20至30厘米,用1尺见方的石板块砌成,非墓葬,疑为祭祀坑。石坑曾采集到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锛、化石网坠、陶器等。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门对旸谷山石墓群的石棺墓进行了清理,出土了罐、壶、纺轮等陶器和石器40余件,均为大汶口文化晚期文物(大汶口文化距今5000至4500年)遗存。2011年,在石匣中采集到三足黑陶器1件,器壁较薄,仅0.4厘米,烧造火候高,表面光亮,呈明显的龙山文化特色。在一石匣坑内还发现与陶器碎片混杂一起的木柴燃烧后的炭块,大约2至3厘米。上古之礼,祭天用柴,祭名曰“燎”。班固《白虎通·封禅》记载,“燎祭天,报之意也”。石匣中的木炭,或正是当时祭天祭日的遗留物。而龙山文化时期,正与历史上的尧舜时代相当。这些炭块是否就是当年尧命羲仲在这里举行祭祀天日活动的遗留虽无法考证,但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尧舜时代,古人曾在这里举行祭天祭日活动,则是确凿的事实。
从众多资料记载看出,羲仲宾日处于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农耕生活是人们的主要方式。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阶级的分化,阶级的分化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人们发现农业耕作与季节的变化密切相关。于是,尧帝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别驻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之地观测星象,测量温度,判定季节。
羲仲奉尧帝之命,千里迢迢,从中原大地来到东夷一隅——旸谷。他选定在文登旸谷这座山上,恭敬地迎祭日出,观测太阳运行和自然物候变化规律,勘定立法,引导人们顺乎节令,不失时机地开展一年的农作活动。旸谷在文登区内,属于隅夷之地。是中原大地向东伸向海洋的极点。旸谷西靠昆嵛山,南北东三面近海,是最早迎来日出的地方,一年四季分明,素称之为“东表之地”“日出之所”,有“日出旸谷天下明”之说。
羲仲带领众人在旸谷山上昼夜不停地观察天地星辰发生的变化,详细记录天文地理科学数字,精确测定春分时间,为制订最早的历法提供了有力证据。春分的确定,奠定了二十四节气制订基础,羲仲作为春分的奠基人,也受到人们的尊敬,“旸谷山”的传说也因此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