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万石山”的传说(文登区级)

“万石山”的传说于2011年11月15日被列入文登第二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文登城区偏南部,有一座自西北向东南排列着连绵起伏的大山,在这群山簇拥之中,有一崿嶂峙立的峻山,这就是古今闻名的万石山。此山除了其峻险奇雄的姿态外,还因为在山之阳的巉崖峭壁上镌刻着“万石山”三个大字。

提起万石山,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明代以前,这山不叫“万石山”,而名曰“五个顶”。是因由五个高低相仿、大小相近的山头组成而得名。据说,这里还是李龙王回乡探亲时落脚的地方。他每次离开文登之时,李龙都要落脚“五个顶”,其龙爪的五个脚趾正好踏在五个顶峰上探起龙身,再次向南看看柘阳山,向西南看看回龙山,向北看看文登县城,然后依依不舍地腾空而去,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五个顶”一带原先没有人家居住,几百年前这里来了一对小夫妻。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男耕女织,生儿育女,过起了世外桃源般的甜蜜生活。以后他们繁衍发展成一个拥有几户人家的小山庵。

有一年春天,万石山区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遮天蔽日大雾,一步之距难以看清人的面部,连续五六天弥漫着山谷。就在这持续的大雾中,人们听到山上天天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究竟是什么声音,谁也不敢去看。几天以后,云雾散去,温暖的阳光明晃晃地照着山区,有几个胆大的人一块到曾经有响动的地方去看个究竟。这一看大家惊呆了,只见在大石硼上豁然出现了三个大字“万石山”。

“万石山”三字刻在山腰偏下阳面巨石上,三字自上而下竖直排列,单字长宽约两米左右,第一个“万”字繁体,第三个“山”字伸长手可及。三个字通高约三层楼,字体为颜体楷书,字划为平底阴刻,边深扁指有余,字槽内凿纹清晰,边缘齐整平滑,没有被风化的痕迹。人们见此无不称奇,奔走相告,都说是神仙下凡登山刻字,为了障人眼法才令雾神放雾以作掩护。是何人,于何年月,出于何种动机在这里刻上了如此规模宏大的三个大字?

万石山”三字并非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设雾所为,而是丛兰之孙丛淑模为纪念他爷爷而书写的,并找石匠刻到石壁上。据《明史列法》卷185《丛兰传略》记载:“丛兰字廷秀,文登人,弘治三年进士,为户科给事中。正德三年进左通政。”后几经升迁,至正德“十五年选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丛兰生在明代中叶,时政治腐败,内忧外患迭起,从政30余年,刚正不阿,勇斗邪恶,以直言善疏,敢斗权奸而闻名。其上疏谏300余篇。其中110篇辑为《丰山奏仪》6卷。丛兰自尚书任上退下来以后,就在万石山结庐,此处的这一片山被丛兰买下,作为讲学和养马的地方。丛淑模刻此石的动机,一是纪念他爷爷丛兰是“万石(担)君”,二是说明此处山石多。他巧妙地运用了汉字字同而音不同的特点,留下了这三个大字永传后世。

自此,这座群山就改称为“万石山”,并一直延续至今。

Z0}BEJVJ{9QWQSYQ]5HD9ZU.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