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山”的传说于2011年11月15日被列入文登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文登城区东部,有一座南北走向带有神秘色彩传说的大山——驾山。
据传,驾山古称清凉山,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驾临此山,清凉山始改为驾山。
清光绪本《文登县志》记载:“驾山在城东北三十里,传为秦始皇驻跸处。”古老相传,秦始皇东巡于文登设台召文后,起驾向东去往成山头的途中驻跸此山,故称为“驾山”。
驾山方圆30多平方千米,有大小山头50余座,其主峰老崮顶,海拔369米。著名的天福山是驾山的众多山脉之一。远眺驾山群峰相连,层峦叠嶂,雄伟挺拔,蔚为壮观。
驾山,纵贯三个市区四个乡镇,有20多个村庄坐落在此山周围,其中前驾山、后驾山、崮驾山(属李家夼村)、驾山窑和驾山寨等村庄分别分布在驾山的周围的山口,也因驾山而命名。
由于驾山远离闹市,环境清幽,被历代僧道看中,山上建有不少寺院道观。仅《文登县志》上有记载的寺院道观就有四座:驾山西面的松山寺,北面的友松庵,东面的玉皇庙和南面的驾山寺。四座寺院道观呈十字对称型分布,两佛两道,僧道各自诵经布道。这几处寺院道观如今都能找到遗址,志书也均有相关记载:
松山寺,明万历丙辰年春夏秋三季大旱,本县一个叫王子宦的老绅士,率领乡民在松山上设坛摆供,宣读祭文,遥祝上苍,祈祷降泽,第二天便降下大雨,救万民于焦渴,后来乡民筹资在此山建庙,以答谢神灵的恩泽庇护。东牟武举曲思化于万历庚戍年写有碑记。后清乾隆、嘉庆年间相继重修,且都留下碑记。
友松庵,相传为清康熙年间,道人李常明创建。乾隆甲戌年(1754),登州副使熊绎祖在东巡成山海防途中,因患疾病驻庵小憩,康复后即兴赋诗一首曰:“松山撇却刹河迁,日向群生结有缘,济渴疗饥安病旅,利人强似度神仙。”刚书写毕,适好此时有五只仙鹤飞鸣而至,遂将友松庵更其名为“来鹤观”。后来在这里建起一所小学“文登县立第四完全小学——友松庵小学”。在这所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国家高级干部和共和国将军。
玉皇庙,清初大水泊于姓始建于主峰老崮顶,嘉庆元年(1796)易建于天福山,有大殿3间,为青砖黛瓦,高门大窗,供奉着玉皇大帝。配房10余间,供僧人使用。1937年12月24日爆发的天福山起义,理琪等领导人的指挥部就设在这座玉皇庙里,起义地点设在天福山上。
驾山寺,古名“清凉寺”。有元(朝)元统三年(1335)重修碑记及明万历十七年(1589)重修碑记。元石碑刻记:“文登县治之东三十里,驾山之阳,旧有古刹,额曰清凉寺,左视浔峰,南瞰铁槎顶,北连正棋山,枕天门涧,右耸峰山,松杉郁茂,溪壑幽深,土腴泉甘,龙盘虎踞,岚光翠气,峙映沧溟,紫霭白云,旋腾霄汉。披松风而揽月鉴,登岩石而窥禅林。”
驾山寺的北面是天门涧。天门涧是驾山的南天门,山上遍布着奇石怪松,风景旖旎。天门涧和老崮顶山脊相连,山脉群峰各显雄姿,宛如常年敞开着的南北两扇大门,欢迎前来驾山观光的游人。
驾山,承载过一代帝王秦始皇东巡的历史故事,孕育出胶东地区红色革命的火种,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传奇之山,英雄之山,随着美丽的传说和红色革命精神的高扬,必将放射出璀殩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