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山”的传说于2011年11月15日被列入文登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龙山”的传说讲述的是文登宋村镇回龙山地区围绕李龙王、龙母、李龙山会所产生的各种传说。
回龙山,原名昌山,距文登县城南15千米。
回龙山,是一座平顶孤山,山顶建有龙母坟墓。龙母坟红墙环绕,坟上长满迎春灌木。坟前竖一石碑,上书“龙母太之墓”五个大字,墓前建有一座香火池,墓旁长有一棵大柘树,酷似一把雨伞,人们心中把它视为龙母太的保护伞。
相传李龙王的母亲死后,葬于柘阳山。后来,又被李龙王迁葬于昌阳山,并在此地显灵,一时轰动乡里。于是,百姓纷纷捐资,在山上修龙母坟,在山下建龙王庙、龙母祠。传说李龙王又回来了,人们把昌阳山改名为“回龙山”。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二龙母生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回龙山上举行盛大的山会,烧香许愿,乞求福泽。回龙山地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二前后降有一场雨,传说这是李龙王感激乡亲们对龙母坟的看护而带来的喜雨。
李龙王,当地人们都称谓“李龙爷”。每年六月初八,是李龙爷的生日。相传这一天李龙爷必回乡拜母,虔诚的乡亲们便纷纷蒸上特大饽饽为李龙爷庆寿,到回龙山烧香祭奠,祈求李龙爷保佑百姓生活风调雨顺。渔民、船工们则祈求神龙保佑出海捕鱼平平安安,鱼虾满仓而归。
关于“回龙山”的传说,早在明代就有不少关于李龙爷的动人传说故事。明朝弘治五年(1492),随着李龙爷的传说越传越广,“回龙山”的传说也随之传播开来,并伴随着李龙爷的传说,地域范围越来越大。清代光绪本《文登县志》引《金史·地理志》载:“文登县有昌山,一名巨神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山有巨神龙,自汉已著灵异,建祠山上。”《齐乘》记载:“昌山在文登县西南三十里,有巨神龙龙祠。”《钦定皇舆全览》引《齐乘》载,此条作巨神龙。康熙五十三年(1714),龙见于宋村之北山。(即昌山。山名既失,山南有宋村集,土人名曰“宋村北山”。)一时阖邑闵阗,立庙山巅,改名曰“回龙山”。(此昌山改名回龙山之始,见邑人赛珠诗注。)每岁三月初二日,俗传为龙母诞辰,妆演杂剧为龙母上寿,香火之盛,甲于东方,回龙山的传说在此流传已久。
世代相传明朝弘治五年(1492)夏,文登昌山角下山东村一对李姓夫妇,其妻郭氏因饮用昌阳河之水而有孕。三年后产下一肉状物,变化为一黑龙,每天夜半回家哺乳,其父疑为妖孽,挥镰砍断龙尾,黑龙疼急,将其父抓起扔至东南大海。黑龙后来变成人形,取名“李龙”。李龙自幼生相神异,力大无比且能预知天气,非同一般,长大后投奔到京城张天师府上学道,可腾云雾、呼风唤雨。后经时任工部尚书的文登人丛兰推介给弘治皇帝,封其为“巡按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掌管江河湖海之事。
此后,回龙山的传说越传越广,回龙山的香火长年不断,游人络绎不绝。